邵朝霞
摘要:一堂課是否高效,主要看學生學得怎樣,有沒有思維的發展。它所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啟發引領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能否主動地構建知識,思維能否得到真正的訓練,多元智能能否得到鍛煉,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改以來廣大一線教師的共同探討的課題。本文就此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高效
學校課程的有效載體是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教是為了不教”“教學就是教著學生自己去學”。素質教育的重心只有落實在課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質教育,抓住了課堂就是抓住了素質教育的牛鼻子。高效課堂是最接近理想課堂的教學形式,其核心理念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是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快速、高效、扎實地掌握課堂知識,掌握新課標要求的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學習的實際應用能力。那么,如何改革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呢?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感受學習的快樂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予人于魚,一日食魚;授人以漁,終身食魚。”這說明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隨著教學主體逐步實現從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過渡,以學生為主體和自主學習已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內容。學生的自主學習絕對不是把學校和教師拋開自由的學習,而是擁有一些必備的素質能夠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不再是主導而是引導。教師在培養模式及手段上和教學成果的評價上要有所改變,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根本目標;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把握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全部的決定,某些部分需要學生的參與。教師的作于在于給學生制定目標,并告訴學生學習內容,對于學生學習過程應該是監控而不是控制,讓學生完全掌握自己的學習進程,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教師則在總體上把握整個班級的學習節奏,幫助學生了解他們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即將要面對的學習問題,通過目標的設置以及制定相關的政策策略,讓學生自己承擔起最終的學習成果或是后果。教師引入教學內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例如通過視頻、新聞熱搜榜等形式將學科內容引入,這不僅僅能引起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興趣,也能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如何在現實社會中有效的使用;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也能從側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小組討論、分組演練等形式,讓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其中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明確學習目標,合理掌控課堂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做到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達成為核心,要更加關注學情、氛圍和師生、生生關系。要努力建設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圍繞學習目標主動地合作,積極地思考。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并在快樂中掌握知識,而不是為完成老師提出的一個個的問題而上課。要做到這些,教師精心地備課,合理地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地分工學習,及時地鼓勵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懂得:用一種思路做十道題,不如一道題找出十種思路更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要有掌控課堂的能力。要及時發現學生合作探究中碰撞出的火花,抓住契機引導和鼓勵學生,點燃起積極思維和探究的熱情。但當學生在展示交流的時候,有偏離學習目標和對知識把握不夠準確的時候,教師更是要及時地進行引導,而不是任由學生漫無邊際地談,這樣方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加強課堂管理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絕對不是把學校和教師拋開自由的學習,而是擁有一些必備的素質能夠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不再是主導而是引導。教師在培養模式及手段上和教學成果的評價上要有所改變,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根本目標。教師要加強教學管理,特別是課堂管理,這是實現有效教學進而達到高效教學的基本前提。課前教師要認真集體備課,編制導學稿和改寫導學稿,讓導學稿成為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方向盤;課前教師要收取一部分導學稿進行批改,做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為課堂上有選擇地布置學生的展示做到心中有數。
四、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教師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學。根據課程特點和要求,采取大班和小班、長課和短課有機結合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形式的班級形式來進行授課。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建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課堂組織模式,以引導為主、灌輸為輔,讓學生自主探尋學習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擴大推進分層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對同一課程內容按學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和基礎的強弱進行分級開課,實現因材施教。
總之,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階段,中小學教師肩負著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中小學教師更應充分、掌握、利用現代化教育理念,運用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等多元智能,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為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海瀛.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