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要:小學生習慣正處在形成階段,許多壞習慣還未形成,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本文首先介紹了小學生課堂中主要的不良習慣,然后提出了幾點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當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習慣后,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身。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小學生正處于習慣的養成階段,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會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會使他們收益終生。因此,研究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非常必要。
一、小學生主要課堂不良習慣
1.不遵守紀律,隨便,不會同別人合作。具體表現為課堂上自由散漫,不聽從指揮,不能與別人進行合作學習,不能接受別人。
2.上課精力不集中,說話,做小動作。即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課本上,總愛說話,玩弄一些與教學無關的東西。比如兩手總是喜歡放在課桌下面。
3.課堂作業馬虎、應付、拖拉。課堂作業總是馬馬虎虎。
4.上課不善于發言。即不回答問題,也不提出問題,不參與討論學習,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觀點,總是將自己置身與教學之外。
5.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精力易轉移。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注意力很容易被課堂外發生的事情所吸引。
6.上課吃東西,玩玩具等。針對以上不良習慣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愛學習。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應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班集體中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課堂上教師既向學生傳遞知識,又要培養學生敢說敢想的勇氣和能言善辯的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讓學生受到激勵和感染,從而主動學習。 學生討論問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其主動性。因此,讓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來學習,一堂課下來,效果相當好,學生的表演完美地與文章內容結合起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掌握了所學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學習興趣,最主要的是發揮了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培養了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和學生平等交流,心靈互動,不要高高在上,板著面孔;也可以運用課本知識,風趣、幽默地進行發揮,這樣也能渲染氣氛,感染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教授方法,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
學生的行為習慣可通過技巧和方法培養而形成。在課堂中,將方法直接交給學生,是最有效的方式。
1.集中注意。告訴學生,在聽別人發言前,可以猜測這位同學的講話內容,這樣可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引導學生運用意志的力量進行自我調控,有目的地傾聽。歸納整理。
2.歸納整理。就是對具體的事物和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些綜合性的認識。在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對說者口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這時,學生的傾聽不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主動的思維加工。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傾聽思維,而且可為溝通交流打下良好基礎。
3.培養坐姿。在學生聽課過程中,端正的坐姿很重要。學生在課堂中左顧右盼、手托下巴、趴在桌上等不良習慣會一點點地吞噬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所以在聽課過程中,坐姿一定要端正。有了正確的聽姿,才更加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三)培養學生良好課堂習慣教師應以身作則。
對待學生,老師要以寬容之心看待。對于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是容易的,但如果要求他們做得十全十美那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用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對于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教師評價和欣賞。當學生課堂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能使用語言暴力、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應該做到對學生有愛心和耐心,多與學生談話溝通對每一個學生都能一視同仁,不必過分強求。比如課堂紀律要求學生能夠安靜聽講,不左顧右盼,不交頭接耳。能夠積極回答問題,會與同學合作學習就可以,小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很短,在這個好動好奇的年齡讓他們做到鴉雀無聲是不現實的,時刻端坐也是很困難的。凡此種種只要他們能達到某個要求就行,良好課堂習慣在寬容中逐步完善。比如我班的向鴻宇同學,上課精力不集中,說話,做小動作,針對這一不良課堂習慣我可以采用每節課至少回答兩個問題,評價兩個同學的發言,時刻將他注意了集中到課堂上來。而不是用很極端的方式來組織教學。
(四)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所以我們應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老師講課的習慣。上課的機械重復、缺少參與性是課堂最大的弊病。對于老師而言,需要做的是改變教學的傳統方式,這在新課標里表述得很清楚,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承擔的僅僅是引導者的角色,這樣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在理解,他們的收獲也才會更大。因此,要讓學生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這就需要老師的語言要清晰洪亮、風趣幽默,吸引學生聽課;要善于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另外,要培養學生專注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一年級小朋友剛入學時最大的一個弱點就是當別人發表意見時,不懂得如何認真傾聽,有的說話,有的東張西望,還有的學生一心想表現自己,便高高地站起來,邊舉手邊不停地喊“老師我,老師我”,還有的隨心所欲地看書,甚至吃零食、玩玩具。此時,我就示意發言的同學停一下,并讓這些不認真聽的學生站起來說自己聽到了什么;或者采取比一比:他的說法跟你是不是一樣:歡迎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樣多次及時的提醒與交流評價,學生能逐漸養成認真傾聽教師和同學發言的好習慣。
其實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只是養成教育的一個部分,部分做好了就能促進整體的進步,但是整體對部分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學生課堂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集體氛圍,一曝十寒的方式只能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需要社會、學校、家長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培養思路,個體的努力再大,終會淹沒在集體的力量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必須從點滴做起,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必然讓學生終身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