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亞生
摘要:本文嘗試分析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在德育方面應用存在的不足,并且嘗試從思想觀念、教學資源、教學環境以及教學過程等角度尋找更加合理的應用方式,以達到提升小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德育;合理應用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要形成德育工作融入的有效方式,創新教學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積極引導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精神培養,尤其是強調對學生德育思想的多維引導,落實德育實效的教學路徑,打造精品課堂,培養德優學生,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對于德育的應用存在的不足
(一)沒有明確教學目的導致教學效果一般。
只有小學生的積極參與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思想品德教學效果,但是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對于德育的引導不夠深入,而且也沒有將其關聯到學生所需要的知識方面,使得整體的教學無法形成密切的關聯,學生不理解自己學習該課程的意義,只為了應對考試,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枯燥乏味的教學環境導致學生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沒有興趣。
德育課的開展是需要建立在實際生活之上的,但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普遍是沒有聯系實際生活,僅僅停留在課堂層面,導致教學內容也較為枯燥乏味,學生對此無法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
(三)過度注重結果評價,且評價體系較為單一。
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評價都是按照最終的考試分數進行的。這就導致整個評價體系都過于側重結果,對于過程則不夠重視,單一的評價方式也會使得評價結果存在很大的出入,并且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會嚴重打擊小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對于德育教學較為排斥。
(四)學生參與的目的性不強,無法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最主要的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通過小學生的積極參與,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教學,在學生自主性的品德認識、思想轉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對德育的引導不夠,沒有將學生的知識需要與德育的個性特征結合起來,造成整體運用的脫節。學生對實踐的參與不了解,對社會科學知識與應用的目標不明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參與過程中,學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個性想法,達不到提高素質、展現自我能力的目的。
二、采取措施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德育的深度應用
(一)通過思想轉變切實提高德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對于教學理念要及時改變,充分體現德育在教學中的綜合作用。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該學科的討論工作,確定開展品德與社會課教研工作的新思路,并且分析當前課堂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明確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工作其最終目的,以及對于小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切實提高德育教學的效果。要積極轉變觀念,突出德育在教學中的綜合運用。學校的教學領導應組織學科教師認真學習專題研究的相關理論,并組織學科教師積極參與學科QQ 群里的理論研討。應進一步明確學校品德與社會學科教研工作的新思路,通過對當前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現狀的分析,讓學科教師更加深入了解德育實效性的內涵,以及落實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意義,使全體任課教師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研究的積極性。
(二)通過構建適當的教學環境,激活教學過程,提升德育效果。
要為學生營造較好的德育教學環境。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自身需要具備較高的素質水平,并且還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教師要認真分析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失與得,虛心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對于自己的弱勢和優點都需要明確,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最佳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步驟。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斷創新和激活教學過程,強化德育實效性的落實。比如,構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注重教學的開放性。
(三)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作。
德育教學本身就是融入在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資源,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認識水平,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道德情感。首先是保證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要確保師生之間和諧、合作、民主、平等和融洽。教師需要將全部的熱情都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和自由的展現自己;其次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通過多種多言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可以參與到多種活動中去,借助所構建的情境,讓學生的體驗更加真實,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德育教學;第三是采取走出課堂的教學方式開展深入德育教學。課堂教學只是德育教學的一種方式,但是更多的德育內容需要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進行教學。所以需要走出課堂,讓學生們互相嬉鬧,無形之間學生之間所存在的不快以及誤會等負面情緒都會逐漸消除,并且學生會逐漸學會自主解決問題。
(四)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深入德育的目的。
小學生學習知識很大程度上是興趣的作用。所以想要落實小學生的德育教學工作,勢必需要重視小學生生活的教育價值,以及其思想認識的內化過程,要重點關注小學生所能關注到的現實生活,使得小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此外小學生的思想與行動之間不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通過設定適當的教學情境,更好的實現校園內外、書本內外的溝通聯系,增加各種實踐教學,加深小學生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培養優秀師資,提高課堂德育的實效性。
為進一步提高課堂德育實效性研究的效果,應精心選擇年輕教師擔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工作,采取多種形式,對他們進行業務指導。邀請市、區教研員來校聽課指導,考核教師業務能力的發展情況,帶領學科教師積極參加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備課研討及教材知識測試等活動,給教師搭建學習、交流、提升的平臺,為教師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總結
德育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和正確價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德育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因勢利導,這樣才會在小學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想要深化德育工作,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從而使得教學重點更為突出,通過積極培養小學生的德育精神,幫助小學生形成德育思想,使得德育教學得以深化落實,從而顯著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宮海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