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全球化語境下的“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課程應遵循原典意識、世界眼光和批判視野,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多媒體教學和生態課堂教學中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和文藝批評能力。
西方文藝思潮教學理念多媒體教學生態課堂教學“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是一門旨在講授西方20世紀產生的文藝理論思潮的課程。新材料的出現、翻譯和文化差異造成的缺失、誤讀和過度闡釋客觀上需要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一定的探索和改革。
20世紀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和生存現實,帶來了科學、技術、文化、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的變化,進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實踐??茖W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高揚,讓20世紀的西方文藝理論帶有了鮮明的實證主義和生存論特征。反理性、非理性主義也是20世紀西方文藝思潮的一個特征。由于該課程要講授的思潮和代表性的理論家較多,加上術語翻譯和文化的差異,不僅增加了授課的難度,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要有原典意識。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原典來促進有關西方文藝理論知識的掌握。在文化研究的知識講授中,通過對“文化”概念詞源學的溯源,凸顯“文化”一詞的含義演變,在多種文本和書籍資料中探求“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意義。在英美新批評的知識講授中,要引導學生閱讀艾略特、瑞恰茲、布魯克斯、沃倫等人的理論著作,讓學生掌握新批評的方法。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知識講授中,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加深他們對盧卡奇、葛蘭西、阿爾都塞、戈德曼、哈貝馬斯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文論思想的認識。
作為世界文學理論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西方文論的作用和價值是有目共睹的。我國文學理論的建設與發展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不僅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當代文論著作,而且涌現出了一批專業的文藝理論工作研究者。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經濟轉型和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從世界范圍內引進吸收具有理論建樹和學術貢獻的優秀著作。文學理論的建設也是如此。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文藝理論界出現了許多新形式和新問題,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對當今世界和人的生存現實的思考,另一方面,體現出人們參加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改革的熱情。當代西方的文藝思潮為我國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理論資源,在該課程知識的講授中,需要有世界的眼光和開放的視野。雖然“二十世紀”限定了該課程的知識視域,但對該時間段內出現的文藝思潮的研究在當代西方和中國依然在繼續。就如西方文論家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樣,不再嚴格地遵循體系性和系統性研究,而是從當代世界問題和人的生存現實出發,重新理解、補充馬克思的某些觀點,這種研究體現出發展性和延續性。用世界眼光來講授“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的意義也是如此,不能將知識僵化為毫無生氣的理論教條。
一味接受和不加分辨的知識傳授也是不足取的,因為20世紀西方文藝思潮知識畢竟是西方知識分子提出的、概括總結當代西方文學藝術的理論思想,雖有一些共同的可通約的知識,卻也有許多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體現,所以,需要一定的批判意識來辨識其中的積極因素,同時也認清其消極性。20世紀50年代,歷史學家薩摩維爾和湯因比在表示自1875年以來的西方歷史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時用了“后-現代”這個概念。1975年,查爾斯·詹克斯寫了名為《后現代建筑的語言》,用“后現代”表現建筑中出現的崇尚極少主義和簡約主義的風格以及試圖超越時代、占有一切舊有風格的追求。70年代,丹尼爾·貝爾用它表示西方資本主義進入后工業時代和信息社會后出現的社會文化現象,他認為后現代主義的典型特征是反文化,鼓勵文化瀆神和信仰悼亡,提倡非理性,主張以感覺的革命實現文化的革命,進而達到變革社會結構的目的。美國理論家詹姆遜用它表示西方進入晚期資本主義階段形成的社會文化表征。在內涵的界定上,存在三種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否定,有的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超越,有的認為后現代主義是繼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之后西方出現的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在不發達的南美洲,后現代主義是和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一同存在的?!昂蟋F代主義”是后現代社會出現的一種文化哲學思潮,是后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它波及哲學、文學、藝術、美學和社會學等領域,是當代世界時髦的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強調斷裂感,是一種新的文學批評精神,力圖打破傳統形而上學的中心性、整體性觀念,倡導綜合性、無主導性的哲學美學,通過批判和解釋,實現對整體性的瓦解,從而走向差異性,使價值指涉朝向存在的多樣性和審美的寬泛性?!昂蟋F代性的標志是:反烏托邦精神、反歷史決定論、反體系性、反本質主義、反意義確定性,倡導多元主義、世俗化、歷史偶然性、非體系性、語言游戲、意義不確定性。”在看到后現代主義反叛傳統和吁求多樣性的同時,還應看到后現代主義所具有的消極性,比如后現代主義對整體、秩序、真理、本質的顛覆所可能導致的后果也是需要警醒的,對此英國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伊格爾頓在《后現代主義的幻象》中給予了揭示。
原典意識、世界眼光和批判視野是講授“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課程應遵循的教學理念,也是探索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方式。
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語境,同時也要被應用于實踐。在教學中,可以用小論文的方式讓學生使用意象派、俄國形式主義、精神分析批評、英美新批評、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結構主義、解釋學、敘事學、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空間批評來研究某一部作品,進而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是“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課程重要的教學方法?,F代網絡資源和電子資源非常豐富,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廣為收集相關課程資源。隨著網絡課程的開發與推進,不僅我國,西方高校也紛紛拍攝網絡慕課,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授課中,一方面可以把這些課程資源以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形式推介給學生,另一方面要進行必要的優化與整合。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力求簡潔、明快,既要將有關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又要講究清晰扼要,不能太多的知識堆砌,同時也要輔之以必要的圖片,力求做到圖文搭配協調美觀,能夠給學生以美的感受,不僅讓他們很好地掌握知識,同時也減輕他們的壓力,減緩他們的課堂疲憊感,增強他們的知識接受力。
生態課堂教學是“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課程探索的教學方法。生態課堂是將教育育人的參與者、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等視為彼此聯系完整統一的生態系統,突出學生的主體身份,將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感、個性、價值觀等作為教師授課和教案設計考慮的前提,注重學生理想信念、知識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推動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生態課堂不再把課堂視為一個封閉的場所,而是開放多元的存在,生態課堂要打破機械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生態課堂把學生看作課堂這一生態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承認學生是有生命活力、思想情感和興趣愛好的生命個體,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生命存在和生活體驗,要促進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倍诟拍畹氖褂弥?,“生態課堂”與“課堂生態”是不同的,不能混淆,“生態課堂”帶有人為構建的特點,“課堂生態”則是客觀呈現出來的實在性?!八鼈兊谋举|區別在于,‘課堂生態具有客觀實在性 ,‘生態課堂具有主觀人為性;‘課堂生態是‘實然狀態,‘生態課堂是‘應然狀態。它們的聯系在于,‘課堂生態是‘生態課堂的內容和基礎,‘生態課堂是‘課堂生態的方向和目標;對‘課堂生態來說,‘生態是課堂的內容,對‘生態課堂來說,‘生態是課堂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認清“生態課堂”和“課堂生態”的異同,可以更好地推進生態課堂建設,形成多元共生、平衡協調、持續和諧的育人模式。
“生態課堂教學目標是:重視學生基于知識理解的學習能力、基于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基于推理想象遷移的創新能力發展,促進學生個體和群體的生態演替,這是教學目標由‘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到‘生態本位的理想訴求?!薄岸兰o西方文藝思潮”課堂積極踐行生態課程教學理念,將學生的成長成才和身心和諧發展作為培養目標,既有效發揮教師作為教學者的主體作用,又積極發掘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積極營造和諧、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導向下形成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課堂引領課下輔導的雙線教學機制。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還合理設置討論話題,在師生平等互動和生生自由交流中碰撞思想,挖掘師生的智慧潛力,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同時,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課堂環境,加強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為師生主體性的發揮和教與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和諧美好、公平公正、持續活躍的生態場域。
推進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離不開對西方20世紀文學理論思潮資源的吸收與借鑒,構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話語的文學理論離不開對西方20世紀文論話語的引進、詮釋與理解?!岸兰o西方文藝思潮”課堂改革需要直面當代人類的生存困境和復雜的理論難題與實踐問題,自覺地在世界文學理論舞臺上同國際有影響的文藝思潮和理論主張展開對話與交鋒。既要探索合乎該課程教學的理念,也要摸索總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文學理論素養和實踐批評能力,推動學生的生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87.
[2]岳偉,劉貴華.走向生態課堂——論課堂的整體性變革[J].教育研究,2014,(08).
[3]杜亞麗,陳旭遠.多維視域下的生態課堂理論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2010,(03).
[4]劉貴華,楊清.從標簽式趨同到內涵式多樣——生態課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教育研究,2011,(12).
本文系中國礦業大學教學成果培育一般項目“《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