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躒
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衛青、霍去病生年考論
林 躒
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史書對衛青與霍去病的生年沒有記載。這對于全面解讀兩位在西漢軍事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將領留有缺憾。通過對衛子夫入宮年份和年齡的推斷,及史書對衛青幼年生活的記載,得出衛青應是出生于公元前152—前150年間。從《史記》和《漢書》中對霍去病稱呼的前置定語的細微差別可推測出他是在元朔五年因衛青大勝而獲得的侍中之職。又因時年十八歲的記載可得出其生年在公元前141年。再從其他親屬與二人年齡間的制約來佐證得出的結論。
衛青;霍去??;衛子夫;生年
作為西漢杰出的軍事將領以及突出的外戚代表人物,衛青、霍去病從奴隸與私生子的卑賤地位到位列三公,不可謂不傳奇。然而,低賤的出身使得他們的生年難以考證。而對二者的生年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認知卻有助于我們理清他們的成長過程,從而對衛霍外戚在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地位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霍去病雖然廣泛地被認為是在二十四歲時去世,但張大可先生對此已有不同的推論,曾撰文推論得出霍去病應該是出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因此,在元狩六年去世時二十九歲[1]。然而其中的一些觀點仍有可以商榷之處。本文擬就此再做探討。
因衛青與衛子夫的年齡有相互制約關系,故而有必要對衛子夫入宮時的年齡先做論證。衛子夫入宮時的年齡沒有確切記載,但根據漢法及成例可以做推算。
首先,惠帝六年曾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2]惠帝時漢王朝仍然處于一個國力疲敝的時期,因此大力鼓勵人民繁息,以此帶動社會發展。此后文景二帝秉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并未見對女子婚嫁政策上的改動。武帝早年在施政上受到以竇太后為首的黃老一派的壓制,截止建元二年三月以前,其所下達的政策性的召令所得以施行的不過“年八十復二算,九十復甲卒”、“行三銖錢”、“民年九十以上,……為復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供養之事”,[2]多是與休養民生相關。至于改變惠帝提倡早婚以增人口這一思想的政令未見下達的記載,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應該確實沒有下達過這樣的政令。由此可以推斷衛子夫入宮之時惠帝的這條召令仍然在執行,且經過數十年,早婚業已成為社會風尚。

建元二年的漢武帝虛歲十八,少年人在宮中受到長輩的壓制,又厭煩于皇后的驕橫,如要自己挑選后妃,從感情上出發,只怕不會選擇年長于自己的女性。據此,衛子夫可能是小于十八歲的。與此同時,衛子夫之上還有兩名尚未出閣的姐姐同為侯府奴婢,據上文可以判斷二人此時年紀也不應過大,再由《周禮·地官·媒氏》的記載“女二十而嫁”[4]的習俗推斷其年長者也應不過二十左右。且《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中經過統計,漢朝女子的初婚年齡大致在13-16歲[5],即便身為社會下層的奴婢在初婚年齡上有浮動,但浮動范圍應當也不會過大。從三姊妹年齡的相互制約來看,衛子夫此時的年齡大致在十五、六歲左右,也就是出生于景帝三年(前154)或四年左右(前153)。
(一)衛青的生年
衛青的父親“鄭季,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侯家”[2],說明他是良家出身。據《二年律令·雜律》的明確記載“奴與庶人奸,有子,子為庶人?!盵6]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衛青出生時應該是擁有一個庶人的身份,這也使他得以“少時歸其父”[3]。但可惜“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3],由此,我們推斷衛青此后才會以奴產子的身份隨尚主的平陽侯移居長安。對于曹壽尚主的時間,張大可先生已有較為可信的推論,應在景帝中三年(前147)至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之間。[1]可見在此之前,衛青大約已經到了可以牧羊的年紀。綜合他被嫡母的兒子以奴畜視之的處境,則他的實際年齡可能要比一般牧童的年齡更小一些。但畢竟牧羊不是幼童可以承擔的工作,考慮到羊對當時的家庭而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衛青牧羊時的年紀應該也不會過小。衛媼生育了六名子女,衛青排行第五,與其年齡最近的即是衛子夫。因所生子女較多,所以相連的兄弟姐妹間的年齡差距就不會太大,應不過兩三歲。據上文推算建元二年的衛子夫大約十五六歲,則此時的衛青至多不過十三四歲。推算至景帝中三年至武帝建元元年間,其年齡大約應是四至十三歲,取中間值,則衛青在鄭季家牧羊時可能是在九歲左右。這個年紀受到嫡母之子的欺凌而去牧羊是相對可信的。
以曹壽可能尚主的最晚時間建元元年推算,則衛青最晚大約是在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左右出生。若以曹壽可能尚主的最早時間景帝中三年推算,則所得結論中衛青就要年長于衛子夫,這在事實上不可能成立。此處我們再次取中間值,假設曹壽是于景帝中六年(前144)尚主,則推算出衛青的生年是在景帝前三年,可能與衛子夫同年,或稍大。這從事實上看也不可能成立。因此我們推論衛青大約應出生于景帝前五年(前152)到前七年(前150)之間。根據衛子夫和衛青的年齡制約來推算,這個區間也符合晚于景帝三年,早于武帝建元元年的限制。
再看平陽侯尚主后,“青壯,為侯家騎,從平陽主”[3]的這一記載,此處的“壯”作為長大解釋。而侯家“騎”除了作一般騎馬跟隨主人的騎奴理解外,或者也可以理解為“童騎”,后者同樣也是奴隸的身份。這既與衛青隨平陽侯移居長安后年齡稍長的記載相符,又與童騎本身應是少年奴仆的要求相對應。因此,再結合上文對衛子夫年齡的推算,衛青的出生年份大致在景帝五年到七年,即公元前152—前150年間這一推斷應當是合理的。
(二)霍去病的生年
霍去病的生年可以從他封侯時的年紀推算得出。張大可先生早年撰文認為由于對《史記》中“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仍俟谲?,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此句句讀的誤斷造成了史學界對霍去病十八歲封侯的錯誤理解,他認為霍去病年十八時應當成為侍中,而且這應該在他首從大將軍出征的元朔五年之前。①本文認同霍去病十八歲封侯是錯誤的結論,但認為他首從衛青出征并非是在元朔五年(前124)。
大將軍衛青在元朔五年(前124)、六年(前123)總共三次出擊。元朔六年“春,大將軍出定襄,……斬首數千級而還。月余,悉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余人”。[3]不能因為兩次出征是在同年且相隔時間較短就認為這是同一次出征。霍去病“再從大將軍”[3]顯然是說他兩次跟從大將軍出征。如果把第一次理解做元朔五年,則武帝沒有理由在那次的大勝之后對其余諸將大肆封侯,卻忽略了霍去病?!妒酚洝穼τ谠肺迥甏蠼莺笪涞蹖χT位隨軍將領的爵位以至具體食邑的封賞有詳細記載,上至出征時有姓名記載的將軍,下至此前未曾提及的校尉。因隨大將軍出征得勝而獲封為侯者多達十人,《漢書》的獲封記錄中更是又多了一名中郎將。在此次的封賞中連衛青的三個幼子都被賜封為侯,那么,如果霍去病本次隨軍出戰就不可能被排除在這份賜爵的名單之外。由此看來,霍去病在元朔六年第一次斬獲不多的出擊中首從大將軍的幾率要遠遠高于元朔五年的這場大捷。因此,他十八歲為侍中的年份在元朔六年之前都是可能的。
張大可先生根據《漢書》中“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為侍中”的記載推測霍去病成為侍中應該是由于衛子夫在元朔元年封后時收到了對外戚的慣例加恩。[1]但即使是血緣關系近如田蚡者也并未因王美人的封后就升官封爵,而是到了孝景晚節才貴幸。何況在《史記》中對霍去病也只稱“大將軍姊子”[3],并未稱因皇后故。太史公對于依靠裙帶關系上位是十分看不慣的,雖然衛霍二人確實有不可非議的軍功,但他在書中也從不回避衛霍二人與皇后的親屬關系,甚至在《佞幸列傳》中都要提及二人一筆,而他行文至此時卻沒有提及皇后的緣故,這值得審視。此外,公孫賀早在武帝為太子時就是太子舍人,武帝即位后他遷至太仆,位列九卿,不可謂不得寵。但《漢書》中在他的軍功前卻添上了一句“賀夫人君孺,衛皇后姊也,賀由是有寵”[2],這過于強調他的發跡與皇后的關系。同理,《漢書》對于霍去病為侍中的記載似乎也過于突出了皇后的緣故。因此,單憑《漢書》的這一句話難以斷定霍去病是在元朔元年以封后之故成為的侍中。
相比之下,元朔五年卻有可能是霍去病成為侍中的年份?!妒酚洝穼羧ゲ〉氖拙浣榻B即“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3]元朔五年,衛青出征大捷歸來,三子受封為侯已經最好地證明了此時一切對于衛青看似不可能的恩寵都是可能的。襁褓中的幼子因絕對的直系血緣關系被愛屋及烏,作為大將軍適齡的外甥,被賜封一個侍中的加官只不過是給了他一個向上發展的跳板。這在大肆的封賞下并非不可能,也并不至于顯眼到被記載賜爵名單后。也正是因為成為了侍中,他的軍事才能才被武帝發現,并于第二年就隨軍出征。至于對司馬遷說他“少而侍中,貴,不省士”[3]依據的理解,張大可先生認為是因少兒侍中養成了霍去病的貴族氣質。但是否也可以理解為正是因為“貴”才得以少而侍中,少而侍中是貴的體現而非貴的原因?;实垡谭?,皇后姨母,大將軍舅父,太仆大姨夫,甚至繼父也是秩二千石的詹士,這些關系使他足以稱得上“貴”。故而,他無需經過長期為侍中就可能養成貴族氣質。此外,對于張大可先生還指出的若霍去病是在元朔元年成為侍中,則具備了在武帝身邊接受指導,學習兵法的時間[1],我們相信霍去病本身當然不是未經學習就天生自成的天才,但他的舅舅本身已是當時最優秀軍事人才之一,他對兵法和軍事戰略部署的學習無需依靠從未親臨戰場的皇帝來指導。“天子嘗欲教之孫武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3]恰恰說明了比起紙上談兵,他更傾向于實際的運用。綜上所述,霍去病應是在元朔五年成為侍中,時年十八歲。由此可得,他是在景帝后三年(前141)出生。再以衛子夫和衛青的年齡推算衛少兒的年齡,她大約出生于景帝元年(前156)左右,那么在景帝后三年時,衛少兒時年十六歲左右,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因此,霍去病出生于景帝后三年,即公元前141年的推斷是合理的。
根據史書記載與上文的推測,霍去病年十九即勇冠三軍而封侯,于元狩六年(前117)去世時雖不是大眾廣泛認知的二十四歲,卻也年僅二十五歲。而衛青元光五年龍城首戰大捷時亦不過二十四歲左右,到元封五年(前106)逝世時大約四十八歲。兩位年輕的軍事將領打開了大漢朝對外的新局面,使得絲綢之路得以被開拓,漢文明得以在更大范圍傳播開來。他們的事跡足以激勵后世,而漢武帝勇于啟用青年將領的壯舉也足以反映漢王朝當時一些蓬勃的氣象。因此,對衛霍二人生年的推斷具有一定的意義,也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完整地描繪出二者的人生軌跡。
[ 注 釋 ]
①張大可《衛青、霍去病生年試探》一文中指出“年十八,幸,為侍中”是插入語,認為霍去病是十八歲時為侍中,而非此戰時十八歲.《漢書》的句讀符合插入語的句讀方式,在年十八之前標有逗號,佐證了這一觀點.
[1]張大可.衛青、霍去病生年試探[J].甘肅社會科學,1982(1):78-81.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呂友仁譯注.周禮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179.
[5]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306-307.
[6]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58.
江蘇師范大學2016年度科研創新計劃一般項目:“漢武帝時期衛霍外戚政治地位研究”(2016YYB061)。
林躒(1990-),女,上海人,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
K
A
1006-0049-(2017)18-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