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遠
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遼寧 沈陽 110032
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策略研究
——基于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
關宏遠
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遼寧 沈陽 110032
“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事關億萬家庭福祉,事關經濟轉型升級,事關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局。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派遣庫中的數據表明,所學專業與崗位匹配度低、畢業生動手實踐能力差,就業觀念不轉變是影響高質量就業的三大要素。針對此情況,從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打造新型工作模式平臺、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等方面來研究制定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
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策略研究
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95萬人,遼寧省高校畢業生人數為30.1萬人,都是歷史新高。就業特征逐步現象,總量壓力持續增加;但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吸納就業能力總體減弱。鋼鐵、煤炭、水泥、煤電、鋁業、船舶等行業需求下降;“互聯網+”、信息通訊、人工智能、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用人需求明顯上升。少數畢業生就業觀念不轉變,“慢就業”、不就業、考研等新情況有增多趨勢。在就業人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高質量就業則顯得更加重要,它影響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儲備,更影響著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如何促進高質量就業成為政府、高校、社會的重要課題。
2017年全省共有高校畢業生30.1萬人,其中,研究生2.9萬人,本科生17.6萬人,專科生9.6萬人。

表1 省內各市最新接收情況
從接收城市情況開看,沈陽、大連地區接收的畢業生遠遠超過了自身的生源數量,提供的崗位也占到了全省的60%,其他12個市僅占40%左右;從各市接收畢業生情況看,朝陽、鐵嶺、葫蘆島等市接收畢業生人數占各市生源比例均在40%以下。區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

表2 2017年用人單位接收畢業生人數情況統計表
從接收畢業生數排在前十的用人單位來看,除了中鐵九局和兩個鐵路局,其他還都是以民營企業居多,也由此看出企業還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互聯網、電子商務、科技醫療等新興行業正在逐漸成為畢業生的熱衷行業。
(一)專業學科不適應崗位需求,匹配度很低
企業的需求是變化的,學科是相對穩定的,用穩定的學科去適應多變的且變化幅度很大的企業需求,肯定存在矛盾。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應該去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不能讓用人者去適應育人者。一些二本院校根本不適合去走研究型大學的路線,又彎不下腰來,就出現學生就業難的尷尬局面。大學專業定位應該下沉,接近企業需求,提高應用性本科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畢業生動手實踐能力差
現在的企業用人是非常明確的,要求新進員工必須能上手快,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培訓。如果畢業生沒有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就談不上創新能力。據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時間都不長,頻繁出現跳槽現象,這與大學生在學校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夠有著非常重要關系。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的培養體系講究知識要全面、基礎要打牢,要求理論有系統性,而不太注重實踐環節。這樣的培養體系對學生考研,未來搞研究很有用,但事實上,二本中的末端院校學生考研的極少,比例不超過10%,絕大多數學生還要按所學專業就業,因為基礎差、對高難度理論學不好,而實踐能力又不強,造成這類學生就業難甚至無業可就。
(三)畢業生就業觀念沒有轉變
一是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學生增多,但部分省區尚未考試;部分申請出國學生還在等待錄取通知;二是90后、95后的學生自主意識增強,追求自我,更注重個人感受,主動放棄就業、慢就業、選擇考研二戰和繼續申請出國留學的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同時,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投入較高,追求好工作高回報,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
(一)創新工作理念和體制機制
政府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國家發展戰略、社會需求導向對就業工作及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意義,將就業工作內涵從“為畢業生提供高質量就業崗位,滿足畢業生就業需求”,拓展到“以畢業生就業工作為載體,從經濟、產業、行業發展的視角對高校人才培養進行審視、反饋;同時將社會中的資源、信息、需求有效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立起“全員促就業”的就業工作格局。一是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加快學科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改革,不斷滿足新興行業領域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加強就業工作與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完善人才培養質量反饋機制。將就業工作作為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的重要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滿意度。三是建立健全就業、科研、教學、外聯等部門對外工作互促機制,加速“產學研用”協同發展。以校地、校企人才選拔與輸送為紐帶,建立校地、校企戰略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就業合作。
(二)建立實訓培訓基地,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性
對接遼寧三次產業需求,解決人才培養與需求“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涵蓋遼寧省重點行業和專業類別的省級實訓培訓基地。基地要打破學校之間的界限,面向應屆畢業生、畢業兩年內未就業的學生開展就業實訓和培訓,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同時,面向企業職工開展崗前培訓和技術技能提升培訓,充分發揮基地在促進畢業生就業和服務國企改革發展的重要作用。高校設立基地建設與管理專門機構,基地建設要緊密結合我省產業行業發展需求,集實習實訓、崗前和上崗后培訓、技術應用服務等功能于一體,開發設計實習實訓項目,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
(三)教育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價值觀
高校要充分運用課堂、報告會、互聯網等多種方式,積極宣傳國家振興東北的發展戰略,大力宣傳、認真解讀遼寧吸納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宣傳遼寧振興發展的美好前景,引導畢業生投身遼寧,貢獻聰明才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引導高校畢業生切實轉變擇業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成才觀,及時疏導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出現的焦慮情緒和自卑心理,幫助畢業生調整就業預期,激發高校畢業生主動就業創業的熱情。
[1]荊德剛.二〇一七高校畢業生就業:復蘇與挑戰中前行[N].中國教育報,2017-06-09.
關宏遠(1984-),男,遼寧沈陽人,碩士,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創業。
G
A
1006-0049-(2017)18-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