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英
腳痛醫頭與頭痛醫腳這不神奇且有據可循
文/李淑英

在普通人看來,良醫看病如打仗。應該哪病治哪,精準打擊。然而,生活中我們偶爾也會看到“頭痛醫腳”的怪現象。這種治療方法往往被外行人誤解,但實踐證明,這種“頭痛醫腳”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在中醫的治療過程中。
病例:某患者腳跟疼痛難忍,數月不愈,求助中醫專家。專家建議他服用舒肝丸。他驚呆了:腳痛吃治肝的藥,這不是亂彈琴嗎?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他還是試了一試,沒想到吃了幾丸后腳痛竟然痊愈了。
分析:中醫治療從來不拘泥于“痛治頭,腳痛治腳”這種框框,而是按照經絡的循行路線,從整體觀念出發,隨癥施治,靈活變通。肝經的循行路線是由腳經肝至頭部,吃了舒肝理氣的藥,脈絡暢通后,腳痛自然不治自愈了。這些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依據中醫整體治療觀念中的經絡理論。早在二干多年前古人就認為,經絡是一個擔負聯系人體內外各部分縱橫交錯的聯絡網,它把人體需要的氣血運行到全身,以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其中經是直行的主干,主要的經脈有12條,加上任、督二脈共是14經脈。絡是經脈的分支,較大的絡脈有15條,如果再細分還有孫絡、奇經八脈等。所有這些經絡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線,有的由下到上,有的由外至內,遍布全身,內聯五臟六腑,外通肢體五官、關節皮毛,構成一個縱橫交錯的聯絡網,把臟腑器官和體表各部分連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因此臟腑器官之間會發生相互影響,“此”病會影響“彼”病,同理,“彼”病也可以通過治“此”而痊愈。
病例:某女士,患痛經,伴有乳小葉增生,同時還有失眠,且失眠前都有經前乳脹、煩躁等癥狀。簡單看,該患者病在三處,治療上應當“各個擊破”。但中醫專家認為,患者看似病在三處,實則病在一處一肝,病機是肝氣郁結。因此,專家給了一張柴胡疏肝散方加上養血安神藥,如合歡花、酸棗仁,軟堅散結藥荔枝核、桔核等。結果痛經、乳小葉增生、失眠三病一劑方藥就給解決掉了。
分析:這一治療方案的設計仍源自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認為,肝為情志之官,七情傷肝,肝氣郁結可導致氣機阻滯,蘊結于乳房,肝氣久郁而易于化熱,熱灼精血,加之氣血運行不通即形成乳房腫塊。肝經的分布在人體從小腹向上經過胸肋脅兩側和乳房,再從頸項兩側向上到頭頂的部位,因此,肝氣郁結的人常常會引起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肝氣郁結,肝郁化火,邪火擾動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既然三病同因,解除肝氣郁結,三病自然消除。
病例:某老年男性患者,由于患前列腺增生,經常小便不出,想要做前列腺手術以徹底解決問題,卻患有冠心病,并伴有嚴重的心衰而被拒絕。老人求助于中醫。中醫專家檢查后發現,患者精神很差,呼吸短促,難以平臥,咳嗽白色泡沫痰,動則氣短如脫,心悸心慌,兩下肢水腫,四肢不溫,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最后中醫專家以升陷湯、四逆湯、苓桂術甘湯加減給方,很快患者就拔除了導尿管,二診時精神好轉,氣短、水腫盡消,納食正常,舌診正常,脈較前明顯有力。目前患者生活自理,生活質量很好。
分析:患者表面看來病在前列腺和心,但深層的病機一是宗氣虛(精神很差,呼吸氣促,難以平臥,動則氣短如脫,心悸),二是腎陽虛(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不能化氣行水,以致水飲內停(兩下肢水腫,四肢不溫),小便不通,凌心射肺(咳嗽白色泡沫痰,心悸)。因此在設計治療方案時,中醫專家沒有只盯在前列腺和心臟上,而把重點放在升舉宗氣、溫腎化氣行水上面。
不止是中醫,西醫在治療上也是非常講究整體觀念的。
比如醫院對新來的住院患者,規范治療要求患者必須做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和大便常規)檢查,這樣可以發現人體很多潛在的疾病;對于哮喘病患者,西醫也并不只“頭痛醫頭”進行對癥平喘,而是要查清原因,先分清是哪種哮喘,如肺源性哮喘、心源性哮喘、過敏性哮喘、運動性哮喘、精神性哮喘等,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