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珍文
性早熟和這些食物有關?
文/唐珍文

“千萬別給孩子吃鵪鶉蛋、喝蜂蜜水,否則會性早熟。”近些年,類似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和食品安全博士鐘凱將幫大家明辨是非。
鵪鶉蛋、鴿子蛋:在同等重量的情況下,各類禽蛋的總體營養價值和雞蛋差異并不大,只有個別維生素、礦物質有少許差異,其中的激素水平也大致相當。所以說,如果雞蛋不會導致孩子性早熟,那么其他禽蛋也是安全的。
蜂蜜:一些人認為蜂蜜中含有激素,孩子吃了就會導致性早熟。事實上,所有動物產品都有少量激素。激素是用來調節身體運行的活性蛋白,動物生存離不開它,但這些分泌出來的激素會在動物體內“精準投放”,不會大量分泌到體外,再被人重新吃進肚子里。蜂蜜可能含有非常微量的激素,但含量比雞蛋還低,無須擔心。倒是一歲以下的嬰兒,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過敏反應,不建議進食蜂蜜。
雞鴨肉、動物內臟:家長擔心這些禽類吃了“快速生長劑”“促熟劑”,并殘留在內臟或者淋巴結豐富的地方,孩子吃下去也會長得太快。需要澄清的是,現在的雞長得快,是良種選育、優化飼料、良好養殖條件等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與所謂的激素或者“促熟劑”無關。如果真打激素或者喂激素,不僅成本增高.雞的健康狀況也不好。目前,發達國家最好的養殖技術可以實現肉雞35天左右出籠,國內的“38天~42天雞”也是正常的。動物的內臟,如肝臟等,富含鐵等營養素,雖然膽固醇含量較高,但可偶爾食用。
豆制品、蛋白粉:有些報道稱,豆制品、蛋白粉中含有“大豆異黃酮”,孩子吃了會引起性早熟。其實,豆腐、豆漿等豆制品里的大豆異黃酮含量相當低,更何況它只是植物性類激素,和真正人體分泌的雌激素比起來作用相差很多倍,正常食用不會性早熟的。
薯條、漢堡:有研究稱,每周吃兩次以上漢堡、薯條等快餐,并經常食用油炸膨化食品的兒童,更容易性早熟,其原因是反復使用的油會氧化。其實,油的氧化變性和性早熟根本沒直接關系。但孩子經常吃薯條、漢堡等快餐,會導致肥胖,人體內積累的脂肪會促進雌激素形成,帶來性早熟危險。
奶粉、牛初乳:有人認為奶粉用的是牛奶,里面會含有牛體內的激素,孩子吃了容易性早熟。罩在2010年發生“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時,衛生部門就組織了一批專家進行研究,檢測表明,奶粉里的雌激素遠沒有母乳多,孕酮水平也和普通牛奶、母乳相當。奶粉在世界各國被嬰兒廣泛食用,如果真會引起性早熟,肯定早已引起大規模問題。牛初乳里的激素水平比一般牛奶高,但和人初乳的水平相當。如果人初乳不會導致性早熟,那么牛初乳也不會。
“催熟”的果蔬:頂花帶刺的黃瓜、催熟的西紅柿、反季節的草莓等常被人們認為是激素催熟的,會影響孩子健康。其實,都是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用的結果。植物生長調節劑只要在批準范圍內使用是可以保證食用安全的。還要明白一點,植物激素和人體激素是兩回事,自然界物種都受自己的激素調控,越是高等生物,其激素和受體的配對就越專一,激素不會輕易跨物種發揮作用。
“催肥”的豬肉:豬肉的主要問題是瘦肉精,但這種激素不是性激素,而是B受體激動劑,它的作用是提高飼料轉化為肉的比率。我國以前多次出現濫用瘦肉精導致中毒的事件,但主要是肌肉震顫、心率異常等問題,跟性早熟無關。
碳酸飲料、功能飲料:飲料中糖分高,功能型飲料還含有電解質、咖啡因、牛磺酸等,喝多了的確對孩子健康有影響。不過,它們本身不會直接造成性早熟,主要是因為喝多了,里面的糖會導致肥胖,進而誘發性早熟。
營養素補充劑:如果是合法合規產品,幾乎不可能導致性早熟。當然,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正常飲食完全可以滿足生長發育需要,根本不需要吃營養保健品。如果需要補充鈣、鐵等微量元素或維生素,也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燕窩、人參、桂圓:“越是大補的東西越會影響孩子內分泌,造成性早熟。”針對這種說法,家長們首先要明白,“大補”的概念無法被西醫科學證明。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滋補營養品本身就不適合兒童食用,而非因為性早熟問題。
魚子、蟹黃、海膽:這幾個都是水生生物的卵、生殖腺及其分泌物,大家擔心的還是“激素”。不過,它們的激素含量比雞蛋低得多,正確食用不會帶來性早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