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利民
文/北京市雙橋醫院副主任醫師 雒生杰
心律不齊要不要治
文/胡利民

心律不齊在醫學中稱為心律失常,是指心臟電活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出現異常。大連醫科大學心血管病醫院心電研究室副主任醫師何媛鈺說,心律不齊是十分常見的,可以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會出現,但并不是所有出現心律不齊癥狀的情況都是疾病。有些心律不齊是病理性的,有些則是生理性癥狀,即正常生理代謝所致,也并不存在任何的器質性病變,臨床多見于普通人或官能性心臟疾病患者。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律不齊都需要通過臨床治療。
比如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00次/分)、竇性心動過緩(心率<60次/分),在正常人群中均可出現,只要不是持續出現,即24小時平均心率>55次/分,均不用特殊治療。另外,偶發的期前收縮(早搏),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后,也無需任何的藥物治療。
何媛鈺表示,絕大多數的心律不齊并不可怕,但若出現加劇、難以抑制的趨勢或自感心慌、胸悶、喘不上氣等嚴重不適癥狀,就應及時就醫,明確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以及心律不齊的具體類型、程度等,再對應確定相關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據了解,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可以分為生理性因素與病理性因素兩大類。生理性因素主要有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進食、體位變化、睡眠及吸煙、飲酒或喝咖啡、冷熱刺激等;病理性因素則可能是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即各種器質性心血管疾病,也有可能是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減退癥、垂體功能減退、嗜鉻細胞瘤等)引起的。
此外,包括發熱、低血糖、惡病質等代謝異常、藥物、毒物或藥物中毒、電解質紊亂等也可能引起心律不齊。
既然有些心律不齊并非疾病、無需治療,而且心律不齊的癥狀也有所區別,那我們應該如何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呢?邱愛菊副教授解釋說,臨床上一般會根據患者病史、癥狀、體征等狀況進行判定,同時要結合一些輔助檢查,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等,來鑒別是否為病態性心律不齊。
根據WHO發布的《臨床心血管指南》要求,心律失常的診斷需要發作時的心電圖記錄提供重要依據,醫生一般可根據發作時的心電圖特點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針對有些間斷發作的患者,很難用心電圖記錄到其發作的過程,則需要持續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變化。

文/北京市雙橋醫院副主任醫師 雒生杰

李小姐28歲,身材瘦弱苗條,最近喜歡上了練習瑜伽健身。練習過程中有一些動作難度較大,但她還是克服困難堅持下來。
可最近兩周,李小姐出現了頭暈癥狀,尤其站立位很明顯,躺著卻不暈。去醫院就診先后排除了貧血、體位性曾血壓、位置性眩暈等疾病,還是沒有找到原因。
醫生詳細詢問了她的病史,又進行了一些檢查,最后發現,她是低顱壓造成的頭暈。而進一步追查發現,造成李小姐低顱壓的原因竟然是腰部脊髓膜破裂——“腦子漏水了”。
原來李小姐在練習瑜伽動作時,把腰部脊髓膜撕裂了,造成腦脊液外流,站立時大腦和脊髓因壓力過低下沉,造成對血管和神經的牽拉,于是出現了頭暈癥狀。明確了病因后,李小姐接受了脊髓膜修補術,顱內壓也逐漸恢復正常。
低顱壓一般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體積的減少、腦脊液的減少或腦內血液量的減少形成顱壓下降,檢查時在側臥位腰部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壓力在0.59千帕以下即可診斷,是造成頭暈的一個原因。
臨床中患者一旦確診為腦脊液漏,應使其去枕平臥,病情較重的患者床尾應抬高10°~30°輔助治療。本病的預后較好,確診后及時治療均能痊愈。
所以,在追求身體苗條的同時,切不可盲目激進,企圖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要根據自身情況,適當訓練,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