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衣曉峰 吳丹 施暢
心血管病人別做“廢人”
文/衣曉峰 吳丹 施暢

心血管病人如長期臥床易引起感染、免疫系統紊亂、血栓等問題,且患者長期臥床后基本成了“廢人”。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體會到運動療法大有裨益,但前提是要有專業的指導。時下,各國均已認識到心臟康復對心血管病人預后的重要價值,并將其納入醫保范疇,構筑成了“三級醫院—社區—家庭的康復體系”。
在我國,上述康復模式研究項目已獲得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資助,并且已經有200余家醫院陸續開展了心臟康復工作。與此同時,由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大血管外科主任劉宏宇教授牽頭,在黑龍江省成立了首家“心肺疾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旨在將心血管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科研相結合,編織全省心血管慢病管理體系,以達到促進健康、延緩心血管病進程、減少并發癥、降低傷殘率、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對于慢性疾病的管理,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全過程,應該當作一項系統工程,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讓單純的臨床治療階段邁入全方位的疾病管理階段。”劉宏宇教授指出,當前我國心血管診療水平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但仍有四分之三的人心血管健康狀況不佳,且國人心臟病的發病率、死亡率不降反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心臟疾病診治前后兩個重要的“節點”,即預防和康復。
有報告顯示,在我國最致命的3種疾病是腦卒中、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心血管病是心臟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包括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心哀等。換言之,我國最致命的3大健康殺手,心血管病占了兩項。
與全國現狀相比,地處高緯度地區的黑龍江,腦卒中和冠心病等兩種慢病更是分列居民死因的第一、二位。劉宏宇教授指出,受氣候及飲食影響,黑龍江省百姓普遍“管不住嘴、邁不開腿”,高鹽、多油、高熱量等飲食習慣造成了全省慢性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狀況。據黑龍江省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省死亡人群中,心腦血管疾病占52.7%、惡性腫瘤占27.7%、呼吸系統占6.56%。
生命在于運動。在心血管領域,運動同樣有助于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率。劉宏宇教授強調說,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可使冠心病病死率下降8~37%,心源性病死率下降7~38%,猝死降低37%。心臟康復包括運動、藥物、營養、心理和戒煙等綜合措施,是效果最理想的全程醫學干預,其中運動的效果尤為突出。
以冠心病為例,劉教授解釋說,冠心病病人面臨的是心血管、呼吸、代謝功能障礙、全身運動耐力減退及心理障礙等問題,其康復手段主要適用于病情穩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分流術后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后患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心律失常患者及心臟移植術后病人等。
劉宏宇教授介紹,對最心病Ⅰ期(住院期3~7天)病人,應打破絕對臥床傳統,適當活動,以減少或消除絕對臥床帶來的不利影響。如在正常節奏下可連續行走一兩百米或上下1~2層樓,而不出現心血管癥狀;對Ⅱ期(出院早期5—6周)病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按運動處方從低水平訓練做起,使體力逐步恢復到患病前狀態,康復項目可選擇散步、醫療體操、太極拳、家務、園藝活動等;對Ⅲ期(穩定期)病人,需要進一步鞏固Ⅱ期康復成果,控制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等危險因素,運動方式可采取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健身跑、騎自行車、劃船、跳繩、拳術等。
“對需要心臟康復的患者來說,運動療法自然好處多多,前提是必須要有風險評估和運動方案。”劉宏宇教授指出,風險評估包括患者的血管危險因素、平素的運動狀況、心功能在運動后何時達到極限等,通過這些評估,醫生就能準確地了解病人有效的運動強度,給出科學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和強度建議,從而確保康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