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晴,劉 斌,袁 杭,李長天,孫亞敏,趙騰蛟
腸囊樣積氣癥1例
辛 晴1,2,劉 斌1,袁 杭1,李長天2,孫亞敏2,趙騰蛟2
結腸;腸囊樣積氣癥;炎細胞浸潤;異物巨細胞反應
患者女性,39歲,因停止排便排氣1周,加重伴腹部脹痛2天入院。患者發病初期未予重視,后因腹部脹痛,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遂就診于當地醫院,初診為腸梗阻,行腹部平片檢查,提示腸梗阻,遂予以輸液等治療。后因治療后患者癥狀無緩解前來我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后,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腸壁可見大量散在分布的灰白色結節,大小不等,最大徑約0.5 cm;盆底可見粘連帶并包繞乙狀結腸,乙狀結腸于腸系膜根部形成360°扭轉,扭轉腸管明顯擴張,擴張段腸管直徑約12 cm,腸管呈暗紅色,動脈搏動及腸蠕動消失,扭轉絞榨乙狀結腸長約40 cm。術中診斷:(1)腸梗阻;(2)乙狀結腸扭轉。
病理檢查 眼觀:乙狀結腸腸管一段,長40 cm,直徑6~10 cm,黏膜面呈彌漫顆粒狀,腸壁切面可見上皮下大小不等囊泡,直徑0.2~0.8 cm,囊壁光滑,壁厚0.1 cm(圖1)。鏡檢:結腸壁組織,肌層內見擴張的囊腔,被覆單層上皮(圖2),伴灶性出血,多核巨細胞形成(圖3),漿膜層小血管增生、擴張、充血顯著(圖4)。特殊染色:抗酸染色呈陰性。
病理診斷:(乙狀結腸)腸囊樣積氣癥。

①②③④
圖1 腸壁切面上皮下見大小不等囊泡 圖2 腸壁肌層內擴張囊腔被覆單層上皮 圖3 多核巨細胞形成 圖4 漿膜層小血管增生、擴張、充血顯著
討論 腸囊樣積氣癥又被稱為腸氣囊腫(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該病于1739年由Du Vernoi最先描述,1825年由Mayer命名[1],國內最早記錄于1933年,僅報道2例[2]。現收集2010年后國內報道且臨床及病理資料相對完整者12例[3-9],并加以討論。
腸囊樣積氣癥以胃腸道癥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可繼發穿孔、腸梗阻、腸扭轉等疾病,并以繼發病入院治療。主要發病部位為結腸(乙狀結腸為主)[3-8],亦可見于小腸、食管[9-10]。腸鏡檢查時可見向腸腔內凸出的圓形或橢圓形葡萄狀、簇狀排列的囊性腫物,觸之有彈性感,取活檢用組織剪剪破囊壁時有氣體溢出,囊壁發生塌陷。行腸鏡檢查患者,因腸鏡下僅能取小塊組織進行活檢,如報告單未描述腸鏡下所見,病理醫師僅根據鏡下所見,病理診斷通常為黏膜組織慢性炎癥。文獻報道,以繼發病入院患者均行手術切除治療,且術前診斷多為腸梗阻、腸扭轉等,術后根據石蠟組織病理診斷,更正為腸囊性積氣癥。手術切除組織,肉眼下可見黏膜下大小不等的囊泡,腸壁切面呈蜂窩狀或串珠樣,囊內充滿氣體,切開時外溢氣體不可點燃,部分患者的腸系膜區亦可見大小不等的囊腔。常規制片后,鏡下可見腸壁血管擴張,黏膜下見纖維囊壁樣組織,囊壁被覆單層上皮或被覆上皮不清,周圍組織中可見炎細胞浸潤、異物巨細胞反應等。范雪峰等[11]指出腸囊樣積氣癥的發病可能與海拔及飲食習慣有關,在我國高原地區青海、新疆和甘肅報道病例數最多。由于50%左右患者的囊腫可自行消失,故對于未發生消化道出血、腸梗阻等繼發疾病的患者,在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時可進行臨床觀察,無需進行特殊治療。對于癥狀明顯但尚未發生腸缺血和(或)穿孔的患者,原則上行內科保守治療,如應用抗生素、輸液和高壓氧治療等[11-14]。腸囊樣積氣癥預后良好,對于非繼發于其他消化道惡性疾病的患者,經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后,均未見明確復發報道。就目前資料,對于有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消化道癥狀,但沒有明確惡性疾病表現的患者,建議行纖維腸鏡檢查并活檢明確診斷,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1] 田衛華, 揚 雯, 陳文彬, 陳朝倫. 9例腸氣囊腫的臨床病理分析[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1999,22(1):61-62.
[2] 竇 平. 小腸氣囊癥(附二例報告)[J]. 山西醫學雜志, 1958,2:49-51.
[3] 代小娟, 范如英, 韓 英, 王魯平. 腸氣囊腫病2例[J]. 胃腸病學, 2010,15(1):63-64.
[4] 顏祿斌, 張少博, 李斌德, 等. 結腸氣囊腫病2例[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4,23(12):1740-1742.
[5] 班海玲, 袁雙珍, 欒 英. 結腸氣囊腫癥1例[J]. 臨床薈萃, 2012,27(15):1305.
[6] 石平清, 楊海梅, 楊熊飛. 結腸氣囊腫癥6例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 2014,149(24):128-130, 156.
[7] 周 慶. 結腸氣囊腫癥合并乙狀結腸扭轉1例報告[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5,35(6):687-688.
[8] 李 劍. 結腸氣囊腫癥一例[J]. 包頭醫學, 2010,34(1):61.
[9] 伍四春, 林善平. 小腸腸氣囊腫1例[J].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14,21(11):679-684.
[10] 朱海杭. 食管氣囊腫癥2例[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1,20(16):1749-1751.
[11] 范雪峰, 張新華, 張興華,等. 腸氣囊腫10例診治分析[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3,16(8):664-665.
[12] Azzaroli F, Turco L, Ceroni L,etal. 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17(44):4932-4936.
[13] Azzaroli F, Turco L, Ceroni L,etal. 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18(5):453-457.
[14] 康文全, 付劍云, 張厚德. 腸氣囊腫癥的診治進展[J]. 醫學綜述, 2015,21(9):1622-1625.
·簡 訊·
論文修改注意事項
1 論文“題目”是否精煉、準確,一般不超過25個字;
2 論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結構式要求,綜述類論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項描述是否準確,內容有無交叉,要刪繁就簡;
3 “前言”是否簡明扼要,與“討論”部分有無重復,“材料與方法” 和“結果”的內容有無交叉;
4 “正文”內容和撰寫格式是否符合相應欄目的要求,圖、表是否規范,數量是否適中,內容有無重復,數字、計量單位、專業術語、縮略語的運用是否規范;
5 “討論”是否結合本文進行,論述是否精辟、流暢;
6 “參考文獻”是否新穎,數量是否適中,著錄格式是否規范,有無缺項,標點符號是否符合本刊格式,盡可能引用本刊相關文獻;
7 注意控制論文篇幅和圖表數量,一般5號字打印稿不要超過5頁,即全篇包括摘要、正文、圖表和參考文獻在內不要超過6 000字;
8 修改時可參閱醫學期刊編輯的常用“國家標準和規范”和本刊的《投稿須知》。
1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病理科,蘭州 7300502甘肅省甘肅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蘭州 730000
辛 晴,女,碩士研究生。E-mail: 728792982@qq.com 劉 斌,男,教授、主任醫師,通訊作者。E-mail: liumb@189.cn
時間:2017-8-20 15:27 網絡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170820.1527.033.html
R 574
B
1001-7399(2017)08-0943-02
10.13315/j.cnki.cjcep.2017.08.033
接受日期: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