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男,楊 燕
(六安市人民醫院急診部,安徽 六安 237000)
品管圈在降低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的應用
任亞男,楊 燕
(六安市人民醫院急診部,安徽 六安 237000)
目的 探討品管圈在降低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成立“秒秒圈”,以“降低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為主題,在現狀調查及要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并予以實施,將改進前后狀況進行比較。結果 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由改善前的27.6%降低到活動后的3.8%。結論 運用品管圈對降低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進行管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并促進了急診低年資護士的成長,還為醫院打造品牌提供了重要手段。
品管圈;急診留觀病房;身份識別率
患者身份確認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對患者的身份進行查對、核實,以確保正確的診療護理用于正確的患者的過程,正確的患者身份識別是醫療安全的保障[1]。以往我科進行患者身份核對不規范,只有要求,沒有流程,醫護人員經常以床號或患者姓名進行查對,因此,易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存在安全隱患。我科于2015年9月引入品管圈理念,并組織學習相關知識,在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品管圈并將其運用到降低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方法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急診部5年工作年限以下低年資護士共10名(兩名男護),占我科護士總人數的62.5%,年齡在20~25歲之間,其中本科4名,專科6名。
1.2 方法
1.2.1 培訓和組圈
自2015年9月起,專項培訓人員對我科護理人員進行品管圈開展的目的、實施方法等的培訓,并進行理論考核。最終由12名護士自愿組成品管小組,確定圈名“秒秒圈”,喻意著以患者為中心,爭分奪秒,為患者提供“高效、準確、快速”的急診護理服務。圈員通過投票選出圈長,由科室一名高年資護士擔任,領導整個活動,擬定并執行活動計劃,分派階段負責人;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對品管圈給予支持,幫助解決圈內問題。每兩周開例會一次,時長60分鐘至90分鐘。
1.2.2 主題選定
患者是醫療護理操作的對象,患者身份識別是醫療活動中的重要步驟,是確保各項檢查、各項治療操作準確執行的基礎。留觀病房病人周轉速度快,一般不超過72小時,同時我科常年有4-5名輪轉護士在科室工作,接受的護生帶教人數居全院之最。低年資護士由于工作經驗不足、護患溝通技巧欠缺等原因,容易發生患者身份識別的缺陷。為了確保病人的安全,提高護士的責任心和護理工作質量,降低醫患糾紛的可能,圈員們以頭南風暴法最終確定“降低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為本次主題。
1.2.3 現狀調查和目標設定
《患者安全目標(2014-2015)》中明確提出“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正確識別患者身份”。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前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二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如姓名、床號等(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等級醫院評審細則核心條款中強調建立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示的制度,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識病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查閱大量文獻,結合我院核心制度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圈員們制訂了留觀病房患者身份識別的查檢表。具體三個方面:患者有無身份識別的載體(床頭卡、腕帶等)、護士有無進行操作前中后的身份識別和核對方法是否正確。于2015年12月進行低年資護士留觀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的抽樣調查,最終得出留觀病房缺陷率為27.14%。為了圈出改善重點,對三個方面的19個查檢項目進行柏拉圖分析,得出核對床頭卡項目的缺陷發生頻次最高,護士依從性最差。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x改善重點x圈能力)=27.14%-(27.14%x 81.73%x 75.83%)=10.32%。
1.2.4 原因分析
圈員通過、討論收集影響患者身份識別的因素,進行原因分析,找出影響護士對患者身份識別依從性的主要因素,并繪制出要因分析魚骨圖1。
圖1 影響護士對患者身份識別依從性的主要因素
1.2.5 擬定對策及實施
針對影響護士對患者身份識別的因素應用頭腦風暴法擬定對策,并于2016年2月~2016年3月進行實施,具體方法如下:(1)責任心不強方面,護理人員能改變慣性思維,增強責任心及風險意思.提出改善對策:強調規范制度并進行培訓,互相監督;利用晨會5分鐘強調護士上班時應加強責任心;制定警示標語。(2)溝通不到位醫患關系緊張方面,改善護士服務態度,使用文明用語;經常與病人、家屬溝通和解釋,取得信任和配合;規范接待護士對腕帶使用的宣教;加強當班責任護士宣教;設立溫馨提示及標語一系列措施使護患關系良好,患者主動配合身份識別。(3)護生帶教不完善方面,加強老師自身規范,做到言傳身教;加強專項教育并進行信息反饋;加強帶教全過程質控(4)床頭卡設計不合理方面,與信息科聯系,將傳統手寫床頭卡改為放大床號姓名性別等重要信息的打印版,使床頭卡清晰可認。
2.1 有形成果
對策實施后,圈員們于2016年3月~2016年4月再次進行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身份識別的查檢。共收集樣本83例。對本次品管圈活動前后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身份識別的查檢
實施品管圈管理前后目標改善情況的比較: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3.8%-27.14%)/(10.32%-27.14%)*100%=138.76%;進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3.8%-27.14%)/27.14%】*100%=85.99%
另一方面,重新設計的打印版床頭卡由于信息清晰、使用方便,已在全院范圍內各臨床科室推廣。
2.2 無形成果
在本次品管圈活動中,大家對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心、溝通協作能力等再次進行自評,有了顯著提高。見表2。
表2 再次進行自評活動前后對比
2.3 標準化
在急診留觀病房執行給藥、采血等診療操作,攜帶各類用藥治療單、抽血打印標簽、化驗單等,采用語言核對法反問患者姓名(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由患者陪同人員回答姓名),另外核對腕帶信息(姓名、年齡、性別、住院號等),其中無名氏患者腕帶核對無名氏-編號、性別、急診時間、診斷等,規定床頭卡信息為必核對項,確認無誤后實施各項操作或治療。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同一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地組成數人一圈的小團體(又稱Qc小組),在工作崗位上圍繞企業的經營戰略、方針目標和實際存在的問題,以改進質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質和經濟效益為目的而組織起來,應用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活動的小組[2]。現已廣泛應用于醫院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留觀病房環境嘈雜,留觀患者病種豐富,病情不穩定,病情變化快,醫囑較多,治療繁雜,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危重病人。低年資護士容易因為工作量大,忙亂中造成身份識別的執行缺陷,病人的治療安全存在隱患,導致醫患糾紛發生的潛在可能性。急診科作為醫院的窗口科室,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率、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不僅關乎著急診醫患的和諧關系,也影響著醫院的社會名譽度。因此,急診留觀病房低年資護士的患者身份識別率成為我科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可以看出,其在促進急診醫護人員在減少缺陷、提高效率和工作質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使護理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3.1 品管圈活動規范了工作流程
品管圈的開展可以改善、細化現有工作流程,制定新的工作流程,并進行標準化,使之更適應急診臨床工作。
3.2 品管圈活動提高了護士的素質
通過品管圈活動,圈員們團結一致,在工作中相互監督、相互學習,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護士的溝通協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護士的科研能力和自信心。品管圈活動強調人人參與質量管理,護理人員在活動過程中形成了在執行各項護理操作中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糾正、自我完善的理念,無形中提高各項制度與規范的執行力。同時護士的服務意識也得到了加強,醫患、護患關系更加融洽,促進了科室的和諧發展。
此次活動是我科第一次品管圈活動,品管圈手法掌握的不夠充分,需要全科護理人員更加努力,靈活運用品管圈管理方法,為科室的建設、打造醫院急診窗口的服務品牌貢獻力量。
[1] 郝 冰,程 倩,修雪蓮.腕帶識別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8):5073-5074.
[2] 楊惠賢,鐘月英,鐘少芬.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晨間基礎護理質量.現代護理,2007,13(21):1998,1999.
本文編輯:劉帥帥
The product tube circle is used to reduce the identifi cation rate of nursing patients with low annual nursing care in the emergency room
REN Ya-nan, YANG Ya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u’an city,Anhui Liuan 237000,China)
R471
B
ISSN.2095-8803.2017.1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