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靚,翟獨秀,李 麗*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十二師分院,1.手麻重癥科;2.急診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手術室護理中實施舒適護理對患者心率和舒張壓峰值的影響研究
劉 靚1,翟獨秀1,李 麗2*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十二師分院,1.手麻重癥科;2.急診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目的探討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中對患者心率及舒張壓峰值的臨床影響。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n=50)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n=50)采用手術室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心率、舒張壓峰值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手術室舒適護理可明顯降低患者心率與舒張壓峰值,確保手術安全。
手術室護理;舒適護理;心率;舒張壓峰值
近年來社會不斷發展,且醫學模式不斷轉變,人們對護理也提出更高要求。手術室為臨床治療各項疾病的主要場所,因人們護理要求不斷提升,手術室護士的工作職責也不再局限于配合醫生實施手術,而是向主動對患者身心需求予以了解轉變,盡量對其合理需求予以滿足,進而將手術引起的不適感或并發癥等有效減少[1]。舒適護理為臨床新型護理模式,主要特點在于創造性、整體性及個體性,于手術室中使用可確保手術開展的順利性,將護理差錯事件減少,將患者滿意度提升[2]。現選取100例手術患者,分析舒適護理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n=50)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n=50)采用手術室舒適護理。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為23~75歲,平均年齡為(48.2±9.4)歲;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為21~78歲,平均年齡為(49.7±10.6)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均衡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術前常規訪視,術中密切配合醫生,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并觀察其病情等。觀察組采用手術室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訪視
手術室護士術前1天到病房與患者溝通交流,對其基本資料予以了解,并結合文化水平、性格特點等合理使用溝通技巧,使其了解手術的麻醉方式、必要性、主要流程、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等,避免患者一無所知而盲目擔憂,將其猜疑或恐懼等情緒減輕或消除。叮囑患者術前充足睡眠,將全身皮膚清潔干凈,著棉質寬松柔軟衣物,關注口腔衛生,術前6~8 h禁水禁食。
1.2.2 術中舒適護理
責任護士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后手術室護理應熱情接待,使患者了解手術室布局及設備設施,將室內溫度調節至22~24℃,維持濕度在40%~60%左右。若患者緊張過度護士可握住患者雙手用鼓勵性、安慰性語言以安撫。若患者麻醉方式非全麻護士需陪伴在側及時開展信息交流,疏導患者不良情緒,若操作可能會導致牽拉反應需叮囑患者深呼吸或放松,握住患者手將其恐懼感減輕。結合手術需求輔助患者取最舒適體位,避免對循環系統及呼吸功能產生影響,同時還要防止過度牽拉關節或壓迫肢體神經,避免不適感如麻痹、疼痛等。將襯墊墊在護腕、頭枕及臂撐上,將其舒適感提升,但避免外展手臂角度在90°以外,防止損傷臂叢神經。若手術耗時較長患者可能產生疲勞感,因此護士需每間隔30min對其受壓部位予以按摩,鼓勵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活動肢體,加快血液循環,將舒適感提升;注重保暖與患者隱私保護。
1.2.3 術后舒適護理
術后用溫鹽水將患者皮膚上殘留消毒液及血液等擦拭干凈,并輔助患者穿好衣物,輕柔操作,注重保暖。輕柔、穩固且準確搬運患者,為切口提供保護,避免碰撞或摩擦,將各種輸液管、引流管及引流袋等妥善安置好,避免脫出。將患者送回病房,與責任護士充分交接。術后1天開展回訪,對患者病情變化予以了解。
1.3 觀察指標
檢測與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用軟件SPSS 20.0統計學處理上述數據,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標準差(±s)及均數,t檢驗行組間對比,比較有統計學差異用P<0.05表示。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
組別 心率(次/min) 舒張壓(mmHg) 收縮壓(mmHg)對照組(n=50) 96.4±7.2 88.4±9.6 139.2±14.5觀察組(n=50) 83.2±5.7 73.6±6.5 103.7±8.1 t 6.074 7.116 9.421 P<0.05
手術對于人體而言為應激事件,多數患者術前均表現出緊張或恐懼感,對手術順利進行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臨床需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為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手術室護理也開始關注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舒適護理主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對患者合理需求盡量滿足,使其心理、生理最舒適,優勢在于易掌握、實用性強等。研究稱在手術室護理中引進舒適護理可將患者注重焦慮程度明顯減輕,使其在手術中更加配合,便于順利開展手術[3]。亦有研究稱該護理模式可降低手術患者心率與舒張壓,保持生命體征平穩,減少手術風險[4]。本組結果表明觀察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證實該結論。原因在于護士術前訪視開展疾病健康知識宣教,將患者手術信心增強,使其心理舒適,在手術中也更加配合。術中患者不可避免會緊張害怕,護士通過握手、鼓勵與安慰性語言及叮囑患者深呼吸與放松等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與疼痛感,使其心理、生理均舒適,減少應激反應,因此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模式效果優良,有推廣價值。
[1]劉 銳,石秀杰,宋 艷,等.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8(21):2000-2001.
[2]林 艷.手術室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z1):36.
[3]劉蘊萍.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2):284-286.
[4]陶香蘭,王瓊蓮,任 君,等.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西部醫學,2015,27(9):1423-1424,1428.
本文編輯:王 琦
R472.3
B
ISSN.2096-2479.2017.33.35.02
李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