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靜靜
(北京佑安醫院,北京 100069)
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
秦靜靜
(北京佑安醫院,北京 100069)
目的觀察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牙周炎患者76例(130顆患牙)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全部給予常規治療與護理,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的牙齦指數(GI)、齦溝出血指數(SBI)、探針深度(PD)、菌斑指數(PLI),以及牙周附著水平(AL)。結果 觀察組的GI、SBI、PD、PLI、AL各項指標以及治療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
綜合護理干預;牙周炎;老年;治療效果
牙周炎是常見的口腔疾病,能夠造成牙齒的損壞與缺失。近年來牙周炎發展逐步趨向老年化,60歲以上的人群中,牙齦出血患者超過68%,牙結石患者將近89%,牙周袋患者過半[1]。牙周炎已經是導致老年人牙齒缺失的首要因素,多數患者由于對牙周炎的認知匱乏,口腔保護意識較弱,致使牙周炎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我院對76例(130顆患牙)老年牙周炎患者實施了綜合護理干預,以便觀察此種護理措施對牙周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研究的76例患者(患牙130顆),男女比例35:41,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7歲。患者全部符合牙周炎診斷標準[2],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近期3個月內未服用任何抗生素,臨床癥狀為可探至牙周袋,且部分牙周袋有膿液滲出,患者的牙齦有水腫,松動疼痛以及脫落現象,X線檢查牙槽骨吸收。排除標準:患有心腦腎等嚴重疾病、惡性腫瘤以及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患牙65顆)與對照組36例(患牙65顆),組間比較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施以常規護理,以此為基礎對觀察組另行施以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后的綜合護理干預。
①手術前的護理
牙周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疼痛讓其不能正常進食,生活中諸多不便,致使患者心情受到影響,情緒低落不愛交流。面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應主動親近患者,予以患者個性化的心理干預,即在對患者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以其關心的話題為切入點,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并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介紹牙周疾病的知識與注意事項,減輕患者因病痛帶來的負面情緒,增強其治療依從性,建立自信。另,術前叮囑患者使用復方氯已定含漱液1 min。
②手術中的護理
為平復患者心情,減輕其緊張情緒,術中全程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觀察患者的表情,面色,張口情況等變化。對于牙齦退縮,牙齦敏感的患者,要予以溫水漱口。護理人員的手術視野應自始至終保持清晰,吸引器置于患者口角處,負壓設置妥當,以此保證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血液得到及時清理,為醫生操作提供方便,同時可以讓患者的口腔更舒適。給藥30 min后忌漱口、進食與飲水,以便更好地觀察患者對藥物的過敏反應情況。
③手術后的護理
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提醒患者不能反復吸、吐唾液,否則會造成出血,為避免牙齒再出血的現象,經過治療以后,短期內患牙處對外界的刺激比較敏感,因此要叮囑患者在手術當天避免食用太熱太燙以及太硬的食物,以流質,軟質食物為主。提高患者的疾病防護意識,告知其定期復診的好處,要提醒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正確清洗牙齒的方法,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提高患者預防疾病,及早治療的意識。
1.3 療效判定標準
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根據牙周袋、牙齦癥狀、探針深度、齦溝出血指數、牙齒松動程度、牙周附著喪失情況,將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四個等級。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牙齦指數(GI)、齦溝出血指數(SBI)、探針深度(PD)、菌斑指數(PLI),以及牙周附著水平(AL),并進行比較。
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I、PLI、PD、SBI、AL各觀察指標比較,見表2
對于牙周疾病,醫學界已有界定,將其稱為是僅次于癌癥和心腦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疾病[3],該病屬于傳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健康有嚴重危害。螺旋體、牙齦桿菌等致病菌在患者口腔內生長與繁殖[4],牙齦環境極其惡劣,牙齦炎進一步加重。久而久之便形成牙周袋以及牙槽骨吸收,牙齒故而松動,脫落,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治,便會造成牙齒的喪失,這也是中老年人之所以會失去牙齒的主要原因。
牙周炎經過治療后,癥狀暫時消失,很多患者便會認為此病已被完全治愈,故而放松警惕性,沒有遵醫囑定期去醫院復查。這也是牙周炎為什么會反復發作的原因,患者能否定期隨診,是牙周炎治療之關鍵。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I、PLI、PD、SBI、AL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I、PLI、PD、SBI、AL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①P<0.05;與觀察組治療后比較②<0.05
組別 時間 GI PLI PD SBI AL觀察組(n=40) 治療前 2.46±0.11 2.68±0.37 4.37±0.33 3.20±0.33 4.76±0.57治療后 0.79±0.25① 0.81±0.32① 0.70±0.61① 0.98±0.34① 2.06±0.54①對照組(n=36) 治療前 2.69±0.31 2.73±0.30 4.42±0.66 3.26±0.37 4.70±0.53治療后 1.26±0.33①② 1.21±0.33①② 2.06±0.65①② 1.81±0.32①② 3.38±0.57①②
生物學模式已經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5],因此,護理模式沒有理由不做出改變,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的護理干預,便是在傳統護理模式上的進一步創新,即從患者的功能護理轉為全身心綜合的護理模式[6]。治療牙周炎不光是醫生的工作,它更依賴于人性化、系統化的護理配合,以及患者的復診依從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對牙齒的保護。從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牙周疾病的各項檢查指標來看,綜合護理干預對于老年牙周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1]陳 淑,蔣春梅,馬駿馳,等.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口腔醫學,2011,31(11):700-701.
[2]王麗娟,黃敏華.系統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6):1382-1384.
[3]夏苗苗.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5):245-246.
[4]劉月紅.護理干預對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7):1233,1236.
[5]赫 林.臨床護理干預對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探討[J].吉林醫學,2015,(2):389-389.
[6]周 微,許朝誼,陳 琪,等.綜合護理干預對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4,39(2):281-282,28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3.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