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燕
(張家港市第六(錦豐)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重癥監護病房應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確保護理安全提升護理質量
呂春燕
(張家港市第六(錦豐)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目的通過在重癥監護病房推廣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的應用,以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確保護理安全,減少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的發生。探討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在提高護理安全方面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12月ICU收治的患者200例作為對照組,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200例為研究組,對照組未使用護理綜合分析評估,研究組使用護理風險評估。對兩組的壓瘡發生率、意外拔管發生率,患者的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壓瘡發生率、意外拔管發生率和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發生率,較應用前明顯下降(P<0.05),并且護理安全與應用前相比,大大提高。結論 在重癥監護病房使用護理綜合風險評估表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護理綜合風險評估表;護理安全;并發癥
重癥監護室是“ICU”的簡稱。在醫院科室中,ICU是治療和搶救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也是承擔風險最大的科室。在護理過程中,由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危急、嚴重,其生命安全隨時都會受到安全威脅,為此,在ICU護理過程中,護理安全必須放在護理首位,確保患者安全也是醫護人員的重要職責。近年來,隨著人們的優質護理意識及風險意識的不斷增強,患者及家屬對ICU護理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給醫護人員的正常護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由于ICU護理風險頻率顯著高于其他科室,為此,在ICU護理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防患于未然,確保ICU護理的安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可準確、簡便、快速判定危重患者病情,早期發出患者病情進展的預警信號,提醒醫護人員及時處理,從而有效提高護理風險控制水平,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基于上述優點,我院于2015年1月開始使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對ICU護理風險進行綜合評估,確保護理安全,從而全面提升護理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12月未應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期間收住ICU的患者200例,為對照組,并選取2015年1月~12月使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期間收住ICU的患者200例為研究組。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風險評估表的制定
召開全院專家研討會,認真分析ICU護理風險,結合生命體征、十大系統疾病癥狀評分系統、跌倒評分系統以及新版壓瘡Branden評分系統等評分系統,合理制定護理風險綜合評估標準化評分辦法,并按照評分辦法對需緊急處理患者進行評價,得出綜合評分后將其輸入信息系統,以危險情況轉變為分值進行表達,總分為60分,患者病情越嚴重,得分越高。
1.3 臨床應用和管理
1.3.1 全科護士的培訓
使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之前全科所有護士進行系統的培訓,標準化評分的方法和流程。
1.3.2 護理風險的評估標準
滿分為6 0分,4 5分以上無單項0分為藍色(安全)37.1~44.9分為黃色預警(需密切關注),37分以下或有單項0分為紅色警報(需及時處理并密切關注)。通過對患者的癥狀、體征、現病史、既往史、各項檢查報告及危急值報告進行評估。新入院患者進行首次評估,特級護理患者每日評估,紅色警告患者每三天進行復評,如依然為紅色仍每三天評估,病情突變隨時復評。手術后或黃色預警入院后三天復評,以后改為每周一評。所有患者病情突變(或單項0分)隨時評估。對紅色警報患者列入重點交班內容。對于三項以上的零分項目,護理人員要及時將情況向醫務科匯報,若患者病情緊急,則需以主治醫生為主組織會診。
1.3.3 重癥監護病房患者護理風險的預防管理
恰當更新管理方法:制定護士-護士長-護理部三級質量監控體系,組建科內質控小組,并以護士長為科內質控小組組長,質控護士為責任組長,其他護士為組員。在護理過程中,護士要嚴格按照制定的標準對患者進行檢查,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記錄匯報給護士長及當班護士,每月對質控情況進行一次總結,并在科內質控會議進行認真的分析,查找原因,尋找解決質控問題方法,并進行匯總,最終形成書面報告,并發放給全體護理人員。管理執行機構必須由全體護理人員全員參與管理,并分工明確。在護理期間,護士要嚴格堅持“質量持續改進”,“以人為本,全員參與”,“事實和數據化”,以“患者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每月月底,在護士長的帶領下質控小組要進行質控小結,分析質控存在問題及原因,并制定相對應的整改措施,形成書面報告后將其上交給護理部,便于對護理質量進行持續改進,以有效降低護理風險。
1.4 護理觀察指標
觀察應用前后壓瘡、跌倒、 意外拔管、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應用前后不良事件和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情況比較
應用后,壓瘡發生率為0.025%,意外拔管發生率為0.035%,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發生率為0.04‰,較應用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應用前后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比較[n(%)]
ICU是救治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單元,ICU患者通常存在涉及多系統的臟器功能衰竭及嚴重的并發癥,且病因復雜多樣。資料顯示,在入住ICU的所有死亡患者中,1 d內死亡的患者約為41.38%,2 d內死亡的患者約為56.03%,這充分說明入住ICU早期(24 h內)護理對患者極其重要,而對患者病情進行早期快速準確評估,及時發現反應病情的“預警信號”,及時開展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護理安全水平,避免發生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病情轉歸。
目前,臨床上尚無系統評估護理風險的有效工具,目前使用的評估工具評估范圍相對狹窄,僅可評分少數幾個方面的問題。例如:APACHEII評分表、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疼痛評估表等。單一化的量表顯然會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而相當多的患者通常需進行多項風險評估,護理人員需要進行評估多個項目,還要填寫不同的量表。在這種情況下,合理制定針對ICU患者的綜合評估量表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強化護理風險管理,不但加強了護士的風險及規范意識,還提高了護士的積極性,能夠自覺及時對引發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及時制定防范措施,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把對護理安全事件的消極處理轉變為積極預防控制,從而在保證護理安全的同時,提高了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表,能夠及時發現患者潛存的危險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有效降低壓瘡、意外拔管不良事件和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有助于不斷改善、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1]陶秀彬,阮晶晶,李 燕,等.三級教學醫院綜合ICU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目標性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119-121.
[2]吳應穎.淺談I C U護理風險及防范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7):261-262.
[3]羅躍全,王慶梅,郭繼衛,等.ICU護理風險管理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442-444.
[4]張 慧,繩 宇,周 瑛,等.ICU患者壓瘡發生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7):690-693.
[5]梁玉蓮,姚金蘭.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中安全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護理,2015,13(26):2578-2580.
[6]尹 紅.重癥監護室管道護理風險控制管理模式的探討[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16(29):3568-3571.
[7]靳 晶.重癥監護室護理風險分析與防范管理[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2(33):6900-6901.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3.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