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珠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外科護理?
不同護理模式應用在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中對其手術效果及預后的影響
馮明珠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目的 研究不同護理模式在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中應用對其手術效果和預后的影響。方法 采用回顧分析的方式,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老年急性胃穿孔手術治療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比較,將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兩組,其中10例常規護理的患者為常規組,另外10例患者采用整體護理為整體組,觀察對比兩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結果 整體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都比常規組短(P<0.05)。結論 對老年機型維護餐空患者采用整體護理模式可以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可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減少住院時間,值得推廣。
整體護理;常規護理;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手術
胃穿孔主要是由于患者暴飲暴食所致,很多患有消化道潰瘍類疾病的患者,暴飲暴食后,容易導致胃部分泌為疏散過多,胃蛋白酶增多,進而發生急性胃穿孔。隨著我國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老年人胃穿孔發生幾率越來越大,對老年人的護理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在生理上應該極盡細致,在心理護理上也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護理人員應該對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縮短其手術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促進患者及早康復[1]。本文通過研究我院近七年收治的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分析整體護理對于其手術效果和預后的影響,并對其作出的報道如下。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分析的方式,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老年急性胃穿孔手術治療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比較,將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兩組,其中10例常規護理的患者為常規組。常規組男7例,女3例,年齡61~86歲,平均年齡(71.98±5.33)歲;另外10例患者采用整體護理為整體組,整體組男6例,女4例,年齡63~85歲,患者平均年齡為(71.69±5.19)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常規資料比較中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生命體征檢查和術前健康教育。整體組采用整體護理,具體措施如
(1)術前護理:為了保證患者電解質平衡,護理人員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患者出現感染現象。且術前患者應該進行各項身體體征檢查,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免疫力下降,會伴隨多種并發癥,護理人員應該掌握疾病情況,通過體征監測結果評估患者病情,及時進行護理治療。
(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采用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讓患者有較好的心理準備,提升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且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講述治愈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的治療積極性,積極配合護理工作。
(3)術后護理:在患者臥床休息的過程中要幫患者翻身,指導患者分散腹部肌肉,減少手術切口的受力,鼓勵患者進行小范圍走動。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適當進行消化道減壓護理,排空患者胃部,保證消化道的順暢性。通常情況下,每天都要進行消化道沖洗,降低感染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都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比較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

表1 比較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
組別n手術時間(min)術后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常規組10160.12±16.9323.06±2.1511.63±2.56整體組10123.45±8.1215.69±2.058.76±1.19
急性胃穿孔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老年急性胃穿孔發病率日益提高,再加上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為急性胃穿孔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老年人身體免疫力下降,手術耐受性也隨之下降,在手術后容易引起化學性腹膜炎,情況嚴重的時候患者甚至會出現感染性休克。所以,護理人員除了進行必要的常規護理以外,還要根據老年人的實際身體情況,進行整體性的護理。在術前仔細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發現并發癥后及時進行治療,同時,強化心理護理,環節不良情緒,減少影響治療質量的因素。手術完成后,要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盡快幫助患者恢復腸胃功能,促進患者的及早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都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P<0.05),與何玉霞[2]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對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行整體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減少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可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1] 張榮花.不同護理模式在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中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3):1790-1791.
[2] 何玉霞.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不同護理模式臨床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6,22(27):215-216.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