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芳平,黃招連
(廈門市中醫院,1. 針灸康復病區;2. 脾胃科,福建 廈門 361009)
穴位按摩配合情志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鄧芳平1,黃招連2
(廈門市中醫院,1. 針灸康復病區;2. 脾胃科,福建 廈門 361009)
目的 探討穴位按摩配合情志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穴位按摩配合情志干預,觀察兩組患者生活活動能力、心理狀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心理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均有改善,觀察組護理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均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5.65%,同對照組82.61%比較,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中,實施中醫情志護理干預配合穴位按摩,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運動能力,減少負性情緒,提高康復效果,且能增進護患關系,值得推廣。
腦卒中;康復護理;情志干預;穴位按摩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高,且存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導致日常生活、運動能力下降。有數據顯示[1],我國腦卒中存活患者中,有70%~80%存在偏癱,如何有效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成為研究熱點。近年來,隨著中醫護理理念在臨床中得到廣泛運用,為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提供了新途徑。本研究通過對比,探討中醫情志干預與穴位按摩配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選取92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0.43±2.79)歲,卒中類型:28例為腦梗死,18例為腦出血。觀察組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0.54±2.80)歲,卒中類型:27例為腦梗死,19例為腦出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2]且伴有不同程度偏癱者;生命體征穩定;首次發??;能配合護士完成調查問卷;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意識不清或溝通障礙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影響神經功能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病歷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護理、并發癥預防、中低頻治療、康復訓練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穴位按摩,主要手法包括揉法、滾法、捻法、按法及拿法。上肢穴位按摩取坐位或仰臥位,取曲澤、外關、天府、合谷、手三里及內關等穴,用手指揉按、拿捏;護理人員立于患側,以示指按壓少海穴,拇指揉按曲池穴;同時配合肘、腕關節被動運動。然后對患側下肢穴位予以按摩,以滾法從大腿根部,沿股四頭肌向下,經膝關節至足背,往返3~5遍,以按法對血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進行按摩。然后幫助患者取俯臥位,以掌按揉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并以滾法向下至腰骶部、臀部、大腿后側,直至跟腱,并對天宗、秉風、曲垣、環跳、委中等穴予以按揉。穴位按摩30 min/次,3次/d。指導患者家屬穴位按摩方法,囑其在患者出院后每日進行按摩。同時配合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①根據中醫“喜勝憂”理論,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多對其進行鼓勵與安撫,使患者保持樂觀態度,并囑家屬在患者出院后多對其進行陪伴。②通過“借情移情”方法,將患者注意力轉移至其愛好事物上,可通過播放娛樂節目或電影電視等,分散對疾病的關注度,可播放舒緩音樂,達到安神靜志作用。③根據“五聲疏泄”原理對患者進行情志調節,對于焦慮易怒者,可指導其進行反復腹式呼吸,放松肌肉;對于過度思慮患者,可鼓勵其輕聲哼唱歌曲;對于驚恐疑慮患者,可通過通俗語言向其講解疾病知識,提高認知,并列舉以往康復良好病例,使患者消除顧慮,保持心情舒暢。④營造安靜舒適的康復環境,患者在住院時或出院后,均要保障室內整潔、安靜,盡量減少噪音,將室內溫度、濕度以及光線調整到最佳狀態,使患者能安定心神。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3~6個月隨訪,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3]及Fugl-Meyer量表[4]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Barthel指數量表包括上下樓、進食、大便控制、穿衣、洗澡、小便控制、步行、輪椅轉移、如廁、修飾10個項目,滿分100分,分值同生活能力呈正相關性。Fugl-Meyer量表包括上肢功能10個項目、下肢功能7個項目,滿分100分,分值同運動能力呈正相關性。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5]對患者負性情緒予以評估,每個量表均包含20個項目,按0~5分評分,SDS以53分為臨界值,分值同抑郁程度呈正相關性,SAS以50分為臨界值,分值同焦慮程度呈正相關性。末次隨訪時發放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操作、護理態度、健康宣教、人文關懷等,滿分100分,80分及以上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一般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 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均有改善,觀察組護理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均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Barthel指數 Fugl-Meyer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46 46 t P --53.21±7.47 53.95±7.42 0.477 0.635 60.56±7.81 56.85±7.76 2.286 0.025 50.46±6.82 50.37±6.74 0.064 0.949 57.90±6.73 53.68±6.45 3.070 0.003
2.2 心理狀況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前心理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均有改善,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SDS評分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46 46 t P --45.28±3.68 45.23±3.62 0.066 0.948 37.44±3.15 41.85±3.26 6.598 0.000 40.33±3.79 40.37±3.72 0.051 0.959 32.95±3.28 36.81±3.34 5.593 0.000
2.3 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5.65%,同對照組82.61%比較,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039,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 [n(%)]
腦卒中屬急性腦血管意外,其病因主要為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或腦血管突然破裂,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腦卒中起病急、發展快,具有高死亡率、致殘率,需及時予以診治。腦卒中存活患者因神經功能受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偏癱,對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且會給家庭帶來巨大負擔。研究指出[6],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常規康復護理,患者依從性差,效果并不理想。
有學者認為[7],中醫對于腦卒中有較早認識,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實施中醫護理,能獲得滿意效果。穴位按摩是中醫護理常用手段,通過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可起到活血行氣、舒筋活絡、扶正祛邪作用。現代醫學也證實[8],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穴位進行按摩,能明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肌肉營養狀態,利于運動功能恢復。腦卒中偏癱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能引起心理、生理應激反應,影響康復效果[9-10]。有研究表明[11-12],認為負性情緒與氣機郁滯、情志內傷有關,不良情志刺激可對機體功能造成影響,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情志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觀察組在穴位按摩基礎上配合情志干預,結果顯示其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情況及患者情緒狀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穴位按摩配合情志干預,具有較高可行性。且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可能與情志干預能改善患者主觀感受有關。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配合情志干預能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納入樣本少,結果還需進一步探討。
[1] 高 芳,許景亮,陳久紅,等.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早期綜合康復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8):48-49.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3] 李小峰,陳 敏.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3):1657-1658.
[4] 陳瑞全,吳建賢,沈顯山,等.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5,50(4):519-521,522.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5
B
ISSN.2095-8803.2017.15.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