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玲,武世祥
(山西省忻州市榮軍精神病醫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護理效果觀察
趙 玲,武世祥
(山西省忻州市榮軍精神病醫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目的 探討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對照組,64例)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用康復護理干預方法(觀察組,64例)分別在簡明精神量表(BPRS)與住院病人護士觀察量表(NOSIE)兩方面的分數評價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患者在接受了康復護理干預后,在BPRS評分方面,其在訓練4周后便顯著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方面,觀察組同樣在訓練4周后便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NOSIE總消極因素評分方面兩組患者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在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時,可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增用康復護理干預方法,可顯著加強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會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
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干預;效果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精神類疾病癥狀,多發于青壯年人群,在臨床上常表現為行為、個性、思維、情感等多個方面存在有一定的障礙性,精神活動不協調[1]。伴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患者伸直還會引發認知功能衰退以及智力障礙等狀況。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康復護理措施是基于特定的康復方法,來盡可能的協助患者恢復對家庭與社會功能的認知,提升其生活質量的一種護理干預方法。為了解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以我院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患者在接受了康復護理干預后取得了十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依據入院編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4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33例;年齡28~46歲,平均(35.1±1.6)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4.2±2.1)年。對照組男30例,女34例;年齡27~47歲,平均(35.8±1.7)歲;病程4個月~11年,平均(4.5±2.3)年。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統計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患者病情進展,加強日常護理并采取適當的心理護理措施。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用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其具體包括:①培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每日為患者分別進行兩次約為30 min的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有:床鋪整理、衣物疊放、碗筷擺放、服藥時間及方法、洗澡時間及方法等。②培養患者的行為技能。定期組織患者閱覽書包、觀看電視;每周在病房內為患者開展一次行為技能講座;每一月邀請有關心理學專家為患者開展一次心理學知識講座,并就患者所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③為患者開展文娛活動訓練。可開展打撲克牌、打麻將、下象棋、打乒乓球及羽毛球等;并可指導患者進行書法練習;教授廣場舞。④培養患者的社交技能。指導患者應當怎樣與他人相處、溝通,并將自身的想法表達出來;以日常生活當中所較為常見的場景為原型進行情景劇的編寫及排演。
1.3 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后,分別于第2、4、8周分別進行BPRS與NOSIE分數評價。①BPRS評分:基于患者的角度所進行的癥狀評分,具體檢評價項目包括:關心身體健康、焦慮、感情交流障礙、概念紊亂、罪惡觀念、緊張、裝相和作態、夸大、心境抑郁、敵對性、猜疑、幻覺、動作遲緩、不合作、不尋常思維內容、情感平淡、興奮、定向障礙等18項測定內容;評價程度包括:無、很輕、輕度、中度、偏重、重度、極重,共7個方面,以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NOSIE評分:基于護理人員的角度來針對患者作出癥狀評價,主要分為積極因素(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與消極因素(激惹、精神病表現、遲緩、抑郁)兩方面的內容,以分數越高護理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BPRS評分對比
在對兩組患者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患者在訓練前及訓練2周后無明顯差異(P>0.05)。在訓練4周后觀察組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便開始逐漸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訓練前 訓練2周 訓練4周 訓練8周觀察組(n=64) 47.98±16.93 42.77±12.91 32.78±8.68 22.46±5.97對照組(n=64) 47.89±16.80 43.97±16.76 38.61±12.68 26.98±8.77 t 0.022 0.336 2.245 2.521 P>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的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對比
在開展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在訓練4周及8周后觀察組患者的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訓練前 訓練2周 訓練4周 訓練8周觀察組(n=64) 58.86±9.88 63.88±8.95 72.75±10.91 81.88±7.86對照組(n=64) 57.78±10.96 62.97±9.77 65.91±10.67 68.82±9.78 t 0.433 0.406 2.652 6.158 P>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的NOSIE總消極因素評分對比
在開展護理干預前以及干預訓練2周、4周、8周時,兩組患者的NOSIE總消極因素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的NOSIE總消極因素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的NOSIE總消極因素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訓練前 訓練2周 訓練4周 訓練8周觀察組(n=64) 48.48±8.09 38.01±7.08 27.28±5.29 18.17±4.47對照組(n=64) 48.28±8.02 37.48±2.16 28.02±2.38 19.30±3.17 t 0.104 0.424 0.755 1.220 P>0.05 >0.05 >0.05 >0.05
有研究表明,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適當的康復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基于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采取適當的康復訓練指導,可實現對患者潛能的充分激發,有助于加強對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并提升訓練活動的整體效果[2]。基于本組研究表明,在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BPRS以及NOSIE評分均無明顯差異,而觀察組在接受了4周的康復護理干預后,其BPRS評分,明顯高于單純采取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提示通過開展康復護理干預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也與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3]。
通過開展康復訓練不但能夠促進患者在院內的日常生活能力得以顯著提升,并且還可增強患者的社會功能[4]。基于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行為技能、文娛活動、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訓練,可將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的注意力進行轉移,實現對患者大腦皮層抵制與興奮過程的有效調節,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呢,延緩其精神衰退,提高生活質量[5]。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前的NOSIE總積極因素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在接受康復護理干預4周后便開始逐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時,可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增用康復護理干預方法,可顯著加強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會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
[1] 李遵清,韓 鵬,仇愛玫,等.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098-1101.
[2] 游秋萍,鄭 偉,李雅文,等.系統康復護理訓練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5,10(9):1398-1400.
[3] 梁麗芬,何彩霞,陳少芬,等.整體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08-110.
[4] 焦愛霞.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15):20-21,22.
[5] 榮建萍.自我效能理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5,(15):2327-232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4
B
ISSN.2095-8803.2017.15.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