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康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3)
循證護理干預方案在ICU壓瘡高危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王 康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3)
目的 對循證護理干預方案在ICU壓瘡高危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究。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住院治療的90例Braden評分在12分及以上的壓瘡高危患者為調查對象,使用數字表法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均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發生壓瘡的具體情況。結果 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11.11%),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28.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壓瘡發生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對ICU壓瘡高危患者進行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延緩發生時間,值得應用。
重癥監護室;壓瘡高危患者;循證護理;臨床效果
處于重癥監護室內患者均屬于危急重癥,無法自主翻身活動,在治療過中易發生壓瘡,其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到壓迫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從而造成局部組織處于持續性缺血、缺氧狀態而出現壞死[1]。所以,應加強臨床護理,緩解疾病癥狀,促進患者康復。本文對我院90例ICU高危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方案,效果顯著,現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住院治療的90例Braden評分在12分及以上的壓瘡高危患者進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為(57.5±5.8)歲。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為43~80歲,平均為(61.5±6.2)歲。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評估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定時為患者翻身、按摩,并以平臥、左右側臥等體位方式進行交替變換;對于病情加重患者,可以對其臀部進行抬高,1次/3 h。另外,為患者提供舒適、整潔、干燥的床單元,避免增加皮膚摩擦機會。在保持營養均衡的基礎上合理安排飲食,以便促進疾病快速恢復。
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干預方案,對誘發壓瘡產生的常見原因利用文獻進行查找理論支持,同時根據臨床經驗及患者實際情況實施有效、合理、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具體做法如下:①體位護理:有研究提出ICU患者適宜取水平體位,減少皮膚組織的摩擦。同時由于患者留置胃管、尿管等引流管,因而在確保引流管有效性的基礎上抬高床頭45°。通過循證、臨床經驗的結合提出,可在患者臀部、骶尾部下方擱置薄水袋,達到減壓的效果。當患者取側臥位時,移動水袋于髖關節處,墊一軟枕于背部;②翻身的適宜時機,采用間歇性減壓法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減壓,1次/2 h,30 min/次.不可在病情變化、血液循環不良及躁動不安期間進行翻身。針對不易翻身者,利用墊水囊、氣圈、氣墊床等物品墊于患者受壓部位;③大小、便及皮膚護理,可采用留置尿管、氣囊導便管、涂抹鋅氧油等方法對皮膚進行保護;還可以利用指腹輕柔按摩局部1 min,1次/2 h;④疼痛護理,通過播放輕音樂、藥物止痛等多種來緩解疼痛,以便護理計劃正常實施;⑤營養支持,對于經口進食者,給予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以滿足患者機體的需要;對于鼻飼者,根據病情補充適當的營養物質,增強體質,促進身體恢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壓瘡發生情況;觀察兩組壓瘡持續時間。
疾病療效判定標準[2]:根據壓瘡分級進行評價:Ⅰ級為患者皮膚出現指壓不變白紅印;Ⅱ級為患者表皮、真皮受損,出現疼痛、水泡、破皮;Ⅲ級為患者表皮、真皮受損且有滲液; Ⅳ級為患者受損部位廣泛且可見肌肉、骨頭。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以x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兩組壓瘡發生情況
觀察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壓瘡發生情況[n(%)]
2.2 觀察兩組壓瘡持續時間
觀察組壓瘡持續時間為(5.87±3.21)天,對照組壓瘡持續時間為(10.71±2.49)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7.992,p<0.05)
ICU屬于醫院內的特殊科室,其病室內患者均屬于危急重癥,加上患者自身素質弱、抵抗力低以及器官功能的衰退等諸多因素導致其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調養。所以,引起自身局部血液循環不暢,若未及時得到有效的護理,極易發生壓瘡,當病情較為嚴重時可致患者死亡。可見,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同時對其預后效果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加強患者的臨床護理,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基礎上改善預后效果并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隨著當前護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而提出循證護理,其是以科研結論、臨床經驗以及患者愿望相結合而實施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據相關研究提出,循證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病痛,加速疾病轉歸,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組織受壓情況[3]。本文在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方案時,首先是在壓瘡相關文獻檢索的基礎上對有關壓瘡預防內容進行查找可靠的理論支持,特別是危危急重癥患者壓瘡應對預案的研究,以便全面掌握壓瘡發病機制、皮膚危險性及有效性、科學性的預防措施等內容的最新動態,最后通過對文獻予以評價、分析,將所得的價值較高的科研證據、臨床經驗、壓瘡應對預案知識以及患者內心等內容進行整合,隨后就制定出一套最佳方案護理計劃,并在對患者進行實施的基礎上對其效果進行觀察、評價、總結,以不斷完善護理內容,使患者享受到良好的護理質量。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發生時間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和王莉梅,母美菊[4]相關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循證護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ICU壓瘡高危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可以有效減少壓瘡的發生,縮短壓瘡持續時間,同時可以促進護理人員不斷提高和完善護理工作,使得臨床護理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值得推廣和應用。
[1] 石正娟.探討循證護理干預方案在ICU壓瘡預防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6):645.
[2] 孔 焱,賴曉丹,李秀媚,等.循證護理在重癥患者壓瘡預防及護理干預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8):2023-2024.
[3] 賈麗娜.循證護理在ICU危重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273-274.
[4] 王莉梅,母美菊.循證護理在ICU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107-108.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
B
ISSN.2096-2479.2017.0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