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明,魏 嵐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和田 848000)
?論 著?
精細管理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黃文明,魏 嵐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和田 848000)
目的 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應用精細管理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本院實施手術治療中的120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實施常規管理,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實施精細管理,以控制感染為目的,對兩種方法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管理后,出現了3例手術感染,手術室感染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管理后,出現了12例手術感染,手術室感染發生率為20.0%,就兩種管理方式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應用精細管理,能夠有效地降低手術室感染的發生,為手術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精細管理;手術室;感染;應用效果
手術室是病人手術搶救的地方,是醫院重要的技術部門。而在手術室管理中,手術室感染控制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保證手術室無菌操作是每一臺手術順利的保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精細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方式,將這種管理方式因公到手術室感染控制中,能夠有效地變手術室感染的發生,為手術患者的治療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1-2]。本文就精細管理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作了相關的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120例手術患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手術患者120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男女比例為3:2,年齡14~64歲,平均年齡(39±0.6)歲,本組手術患者中,闌尾炎手術20例,子宮肌瘤手術18例,胃切除手術12例,骨折手術10例;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男女比例為2:1,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3±0.9)歲,本組手術患者中,闌尾炎手術10例,子宮肌瘤手術15例,胃切除手術10例,骨折手術2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管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制度管理
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健全的制度是各項工作高效開展的保障,是降低手術室感染發生的保障。因此,醫院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手術感染管理制度、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物品管理制度、醫療器械管理制度、醫務人員衛生管理制度等[3],沿著按照相關制度來進行各項管理。
1.2.2 手術室人員的管理
針對手術室感染問題,成立了手術室感染控制專業管理小組,由護士長分管,設置組長,對手術室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在培訓過程中,將手術室感染相關問題進行重點培訓,提高手術室工作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同時落實相關責任,將相關責任落實到各部門、人的身上,從而更好地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
1.2.3 手術器械的管理
在手術治療中,手術器械是否無菌是引起手術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降低手術室感染的發生,工作人員必須做好手術器械的管理,在手術前,要對手術相關器械進行無菌檢查,一旦發現有問題的器械,要及時更新;在手術過程中,要將相關器械分類放好,以便手術操作;在手術后,要將相關器械歸置到相應的區域,要及時清洗,消毒,避免病菌、病毒滯留在器械上。在使用器械的時候,尤其是在手術操作完成的時候,要強拿輕放,要避免器械上的血跡流到患者、醫務人員的身上,進而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
1.2.4 手術室環境的管理
手術環境的好壞也是引起手術室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手術室作為手術治療的地方,每天都會接到多臺手術治療,而每臺手術后都會遺留許多血跡、藥跡,這些血跡、藥跡中極有可能藏著大量的病菌。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定期打掃手術室,定期消毒,保證手術室環境干凈。進出手術室的醫務工作人員必須穿戴衛生合格的一次性口罩、頭套、手套工作服。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管理后,出現了3例手術感染,手術室感染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管理后,出現了12例手術感染,手術室感染發生率為20.0%,就兩種管理方式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管理方法應用后的手術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精細管理就是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精細化,對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的一種管理模式。精細管理是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4]。與傳統管理模式相比,精細管理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精細管理模式下,管理責任得到了落實,所有工作都有章可循[5]。手術室作為病人搶救的地方,對手術室要求非常高。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會造成手術室感染問題的發生,進而為患者的健康造成影響。而精細管理的應用,手術室相關工作都得到了落實,與手術室感染相關的因素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以有效地規避手術感染的發生,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6]。
[1] 公冶金燕,王小妹. 探究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精細管理的應用效果[J]. 現代預防醫學,2015,23:4400-4402.
[2] 姜海鯤. 實施精細管理對手術室感染控制的作用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87:130+132.
[3] 王亞軍. 淺談精細管理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09:1760-1761.
[4] 薛蔭青. 精細化流程管理在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分析[J]. 河北醫學,2016,05:851-853.
[5] 徐桂娟,張艷艷. 精細管理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3,23:236-237.
[6] 王金玉. 手術室精細化流程管理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齊魯護理雜志,2015,08:96-9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fne management in infection control in operation room
Huang Wen-ming,WEi lan
(People's Hospital of Hotan, Xinjiang, Xinjiang Hotan 848000,China)
Objective Purpose In the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fn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s analyzed. Methods Intercept in Ma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surgery treatment of 120 patients with surgery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digital random,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in 120 patients with surge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each. Implementing the management of conventional control patients during the surgery,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 of fne management, to control infe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implement of fine management, and 3 cases of surgical infection in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is 5.0%; Control group pati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management, and 12 cases of surgical infection in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was 20.0%, the two kinds of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control effect than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ine management,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perating room, to the health of the surgical patients.
Fine management; Operation room; Infection; Application effect
R473.6
A
ISSN.2096-2479.2017.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