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文
【摘要】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生成、教學方式運用及教學評價引導對學生人文精神所產生的熏陶與感染,應當區別于語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語文教學,更要避免人文熏陶與滲透變成走向極端的多元解讀、個性張揚。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是學生人格完善的目標指向、所有語文活動的內容指向、自我反思實踐的方法指向。依據課文特點是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人文性;語文教學;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的概念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現代漢語詞典》,呂叔湘主編)。相對于人文,人文性更富于動態化,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等。其中人文教育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即做人的基本修養,其最高形態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性的核心理念,包括三個層面:理性,對科學的尊重,對知識及真理的探索,表現出一種廣義的科學精神;人性,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反映了一種人道主義精神;超越性,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終極反思與探索,體現出的是宗教主義精神。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活動,彰顯語文教材中的各種文化價值,從而對學生產生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感染。其中,語文內容中的思想、情感部分,以及語文表達形式中蘊含的審美情趣,作為語文的人文性的主要指向,構成語文教學人文性的一個重要來源與依據,形成影響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但都不是全部,其他如教師水平、社會主流價值要求、教學條件、學生發展水平等,也都對語文教學活動產生影響與制約。
二、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基本指向
其一,學生人格完善的目標指向。人格完善指的是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規范與內心思想信念的內在和諧統一,俗稱主體與客體或知與行的統一。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即通過語文教學活動,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審美觀,將代表人類價值、修養最高境界的真、善、美,轉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與行為坐標,將來無論是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還是現代意義上的自我價值實現,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其二,所有語文活動的內容指向。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功能的廣泛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人文性在內容上與所有語文活動相關聯。因此,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要以語文教學為出發點,遵循教學規律,在整體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教育的滲透。不僅要教與人文理念有關聯的文學作品,其他各類文章也要教;引導學生不僅掌握人文知識,還要習得基本的語文“科學知識”;要求學生不僅具備理解課文內容的知性、感性能力,還要培養掌握不同課文形式的理性水平。總之,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根據教材特點展開教學,彰顯包括文學作品、各類文章、科學知識等所有課文內容及其理性思維之中的人文之美。
其三,自我反思實踐的方法指向。反思實踐,目前還沒有規范的概念詞條,比較接近的定義是“透過仔細與自我反省的方式檢視平日實踐,來對日常生活中實務上遭遇的價值觀與理論給予批判性的注意”。這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行動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方法。在反思中,學生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成為新的自我。
三、依據課文特點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一)課文的選擇,決定了彰顯人文性的維度
語文教材對課文的選擇,需要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一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等文件中意識形態與社會價值取向的要求。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我的戰友邱少云》對革命英雄主義的弘揚,《錢塘江大潮》《翠鳥》等對著名自然景觀、有趣自然現象的描寫介紹,《只有一個地球》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王勃《滕王閣序》對學生熱愛祖國之情的激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對歷史關注的曠達等,都集中反映了以上要求。
二是遵循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包括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自主性、漸進性、綜合性,等等。
三是適應語文教學的有限時間與空間特性。
(二)課文的分類,提供了實現人文性的路徑指引
語文教材所選用的課文,一般都會依據其內涵、題材、表達方式,形成不同的單元,蘊含著不同的取向。如人教版高中教科書中的各個閱讀單元,內容豐富,兼顧不同文體、不同人文內涵。其中,現代新詩單元,通過語言和意象來陶冶性情;寫人記事散文單元,借助描寫和敘事來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哲理;游記單元,旨在培養自然之美感受能力……以上分類意在提供最需要學生形成的人文內涵載體,為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提供了遵循。拋開以上單元取向,以學生的興趣、個人的感覺代替共同價值的傳承和以簡單的、二元化的分析代替學生思考一樣,都是片面而膚淺的,難以深刻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內涵。
(三)課文的豐富內涵,需要合適的方法挖掘
一是合適的課文分析方法。打破傳統套路,依據課文內部結構進行具體的微觀分析,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人文精神的建構。二是合適的教學方法。帶有啟發性的暗示法,借助語言語境的感悟法,都可以嘗試。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其優點與缺陷,關鍵看課文特點、學生接受能力、經驗水平。三是合適的語文實踐方法。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個性化的朗讀和寫作、群體性的討論和對話,都可以作為實踐的途徑,達到對人文內涵的深度理解、反思、感悟,實現人文性的內化與升華。
參考文獻
[1]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
[2]詹華維.淺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及其在教學中的落實[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3).
[3]遲艷杰.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以《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2(7).
[4]卡西爾·恩斯特.人文科學的邏輯[M].關子尹,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