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然
摘 要:從古至今,存在著許多關于大同理想的議論。最為完整的是《禮記·禮運》,其中提出了“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的思想。其實這也就是一種社會保障思想。雖然大同理想中不只包含社會保障思想,但本文只就其中的社會保障思想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大同理想;社會保障;思想
大同理想在早期就已經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核心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從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大同理想可以從三個方面闡述:一是狹義的概念,即“天下為公”。二是蘊含儒家思想的大同思想,即“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小康”三大理想。三是廣義的概念,即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社會思想。但“大同思想”中所強調的社會保障思想仍值得我們借鑒。
一、《禮運》代表的大同理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
縱觀全文來看,《禮運》除卻包含了社會保障思想外,還提到了社會制度。這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狀態。總的來說,《禮運》代表的大同理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一)“天下為公”。其原義是天下是大家的,這表現出來一種美好的政治理想。在所謂的大同社會中,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能得到衣食保障等。這種思想類似于共產主義,但也不同于共產主義。
(二)對弱勢群體的救助。《禮運》中所提出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指老人所有贍養、幼童有所依靠。殘疾、孤寡等弱勢群體都所依。也就是所說的社會保障。其中“壯有所用”“男有分,女有歸”更是指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努力工作便會有所得,不會受到失業威脅。
(三)關愛互助。《禮運》中所提出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是強調關愛互助,能夠關愛別人的親人,別人的子女,真正實現和平、和諧。
總的來說,大同理想包含了社會保證思想的多方面內容。可以說《禮運》是現存的,比較完整、古老的包含社會保障思想的著作。但是也能夠發現,“大同理想”在古代只能稱為一種理想,它與當時等級分明的社會制度是相矛盾的,由社會共同承擔老人贍養、幼童教育等不現實的。另外,《管子·大匡》中提出了“不敬老而營富”,《呂氏春秋·懷寵》中提出的“賜貧窮,振乏絕”、“賞死事,恤孤寡”,《孝行》中提出的“貴德,貴老,敬長,慈幼”等共同構成了早期的“大同思想”體系。
二、民國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
經過社會的變革,人們思想認識的提高。民國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是以“大同思想”和社會互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主要內容就是土地國有,企業國營,但仍存在雇傭制度,也就是存在兩個階級。孫中山的大同理想之所以仍然包含階級,主要是因為他的大同理想是基于資本主義制度的。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在闡述、發展大同思想時難免會摻雜一些資本主義思想。但是孫中山的大同理想其本質仍是為人民提供福祉。其民主主義就提到了要建立公共教育事業,構建保障就業體系,并實行公費醫療,期望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助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三、現代化的社會保障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在早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其社會保障制度規模有限。在進入改革開放社會,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問題越加嚴重,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也更加緊迫。隨后,我國提出了初期的“兩個確保”和“三條社會保障線”思想。兩個確保是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三條保障線是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黨的是十六大召開以后,基本確定了“4+2”模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包括社會保障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四大部分。相對來說,基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保障思想與大同理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目標、理念是相一致的。
四、“大同理想”中能夠實踐的社會保障思想內容
“大同理想”反映出了勞動人民的理想追求。這種思想在古戰國時期是無法實踐的。當然,對“大同理想”的認知只停留在認識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其中某些內容時可以實踐的,如下所示:
(一)“興德六策”、“九惠之教”
興德六策是指“匡其急”、“振其窮”、“厚其生”、“輸之以財”、“遺之以利”、“寬其政”。這是管仲所提出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就是提供足夠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比如其中“振其窮”就是指救濟窮困。可以說這六策對于老人、幼童、窮人等都給予了救助。
(二)養老慈幼
在早期的社會中,社會對于弱勢群體的救助體現在許多方面。如減免賦稅等。在春秋時期,還落實了具體措施。比如《管子·入國》中提到,在城邑和國都中,設立“掌幼”官。并減輕士民的子女養育負擔,如果一家養有三個幼兒,就免除掉“婦征”,如果養四個幼兒,就全家免徭役。這種措施對于保障幼童的成長非常有效。而這正是民國社會保障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思想都強調的。
(三)貧困救助
在春秋時期,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國家的救濟也在不斷擴大。比如晉文公即位后,就廢除了舊債,減少賦稅,并分財給貧困的人,資助一無所有的人。另外,其它國家也有相似的政策。這種救濟政策雖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仍然發揮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大同思想”中也提出了這種貧困救助思想,要給予一定的恩惠給特困群體。從我國社會主義保障體系中也能夠發現,貧困救助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更多的是一種保障制度,且是一種完全能夠落實且延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四)救助鰥寡孤獨
對于鰥寡孤獨的救助主要還是依賴于國家。最早是因為商朝暴政,周文王告誡成文要惠鮮鰥寡,也就是要對無依無靠的鰥寡老人是施以恩惠。
對于鰥寡孤獨的判定,可以以無勞動力為標準。孟子曾說,要照顧特殊人群,國家要采取一定的救助措施。孔子提出應對鰥寡孤獨,進行適當的照顧,如減免賦稅等。管仲在其治國思想中也指出要“賜鰥寡,振孤獨”。可以說,“大同理想”對于鰥寡孤獨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救助意圖。即便是在當代社會主義,對于鰥寡孤獨也有一定的救濟方針。也就是說,“大同思想”中的鰥寡孤獨救助思想是完全可以實踐的。并且實踐證明:這種思想從早期一直保留,并落實到了現代。
綜上所述,“大同思想”作為早期的政治思想,對于社會保障思想的見解也非常獨到。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思想在不斷地變化,社會保障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但“大同思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仍然值得借鑒。況且,“大同思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與現代化社會保障思想并不沖突。進行“大同思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論從空想大同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跨越[J]. 趙金昭.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6)
[2]傳統大同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差異性辨析[J]. 王國敏,仲長城,薛一飛.毛澤東思想研究. 2007(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