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江
摘要:隨著近些年來對我國經濟改革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研究人員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并且有很多研究成果為國有產權以及所有制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必要基礎,而只有產權制度以及所有制制度得到了改革,才能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起健康穩定的制度基礎,保證我國的經濟能夠得到較好發展。本文主要針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新看點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新看點
一、國企改革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宏觀政策環境高度扭曲,國有企業是我國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重要組織形式,所需的生產要素和投資由政府統一撥付,生產的產品規格、數量及產品的調撥或銷售全由政府計劃決定,利潤全部上繳國家,虧損也由國家全部核銷。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面臨重新審視自己的性質、確定自己的定位以及處理與政府、市場的關系等問題,亟需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
至今為止,我國國企改革歷程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到1984年,開始對個別國企進行擴大經營自主權的試點,在增收的前提下,企業可以從事指令外的生產活動并留取部分利潤,而從1983年開始,國企利潤上繳改為利潤所得稅,但由于所得稅率過高以至于實行3年后無法再實現下去。1984年進入到第二階段——“兩權分離”。為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剝離,國務院提出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對小型國有企業實行“租賃制”,國企的自主經營權進一步擴大的同時,有效的監督機制卻沒有建立起來,“內部人”控制問題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一大批大中型國企陷入困境中。國企改革從93年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制度創新第三階段。國家開始逐步對國企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進行資產重組,盡可能剝離企業累贅的社會職能,使國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提升效率,增強綜合實力。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國有企業逐漸成為了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市場主體,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變
今年雖然沿用2016年“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但與以往不同,會議對“穩中求進”進行了更加詳細與明確的表述,“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边@一表述是自2011年提出“穩中求進”總基調以來首次出現,由此表明2017年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將顯著上升。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與2016年相比,2017年的經濟工作重點與宏觀政策取向保持了一定的連貫性,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的同時要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穩增長,就是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增長是中高速的增長,合理區間的下限是就業,上限是物價。穩政策,就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穩預期,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堅持擴大開放,穩定企業家的信心。
在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風險強化,卻仍舊實現企穩回升、逆勢上行,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既得益于中國政府以適當的財政政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也有賴于決策者精準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采取審慎的防風險措施,妥善處理“穩”與“進”的關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實現經濟筑底企穩,不能急于求成,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薄胺€”是基石,“進”是目標,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專家認為,今年將在2016年穩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新的發展理念,2017年我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掌控著流動性的“總閘門”,輸送著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血液”。4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今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并不等于偏緊的貨幣政策,而意味著貨幣政策回歸到相對正常的狀態,這當中有結構調整之義,抑制資產泡沫。
四、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三農”和民生問題始終如一地關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還將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要加大農村環境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力度,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要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抓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工作。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要嚴守耕地紅線,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落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專家指出,自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推動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及實施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等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這些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指出,未來還要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把好的科研成果盡快推到田間地頭,變成現實生產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是另一個關鍵,中國正在出現一種新的規模經營方式——利用先進的農業裝備為更多農戶服務,這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定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順利實現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必須要讓國企“輕裝上陣”,掃清阻礙改革的障礙?!稕Q定》指出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監督,國資委必須實現由“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換,必須加快促進國資委的改革,找準自己的定位。
參考文獻
[1]楊金玉,裴淑紅.經濟新常態與結構性經濟改革[J].時代經貿.2017(13)
[2]喬榛.經濟改革的邏輯與中國的實踐[J].社會科學輯刊.2015(06)
[3]應涵.創新在經濟改革中的重要地位[J].時代金融.2016(12)
[4]吳敬璉,馬國川.《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J].讀書.201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