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麗萍
【摘要】古文的學習和掌握關系著傳統文化的傳承。盡管近年來教育界對于中學古文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比重和必要性有過不少爭議,但各個版本的課程都未因此而忽視古文教學。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就初中語文課堂古文教學談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文;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面對中高考,語文教師往往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編訂成冊,要求學生熟讀熟記。這種應試策略頗具實效,卻過于投機取巧,也有一些學生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但遇到具體語境,仍是一籌莫展。
一、古文教學,語法先行
語言形式具有一定的系統及規則,只有掌握規則并加以運用,才能促進理解。如何將紛繁復雜的文言現象解釋清楚?必須依靠扎實的語法教學。語法教學在近些年來我國初高中的古文教學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各種類型考試中,基本上涉及不了多少語法知識,在很多人眼里它實際上就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以至于學生學習古文多年甚至連最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都弄不清楚。
我以為,古文教學必須要傳授的語法知識包括詞語的詞性、短語類型以及句子成分、特殊句式,這些內容由零到整,陳陳相因。了解詞性,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楚各種詞類活用的現象和條件,掌握一詞多義的用法,確定詞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掌握短語類型和句子成分,讓我們從整體上了解句子的結構框架,幫助我們讀準節奏停頓,深入了解古代文言書面用語的句式的結構特點,熟悉各種特殊句式:是省略句,還是倒裝句;是定語后置句,還是賓語前置句……這些最終都可以幫助我們更為準確地譯讀古文。可以說不懂語法,難解文言,而古文的韻味更是無法欣賞。語法專門訓練應是古文教學的童子功,必須加以重視。
二、誦讀經典,注重積累
古文和所有外語一樣,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把它學好的最重要的一種途徑就是勤閱讀、善積累。然而讀書是不能盲目進行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所選的課外文言讀物也應該考慮到各年齡階段的接受能力和閱讀效果。
對于選讀材料,從初中到高中應該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梯度。在選擇文言課外讀物時,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注重引導,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幫助初中生挑選書籍,就不適合推薦諸如《資治通鑒》之類一本正經的官修史書,反而像《世說新語》《閑情偶寄》這類書籍所刻畫的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性強,學生容易被其吸引,產生閱讀興趣。到年齡稍長,理解能力和審美水平發展到一定層次時,可以閱讀《古文觀止》之類經典合集,省去了甄選佳作的諸多麻煩。其次,關注所選書籍成書的年代 ,一般情況下,作品離現世年代越久遠,其閱讀難度越大,如《詩經》《離騷》《論語》等諸子百家的作品,雖為傳世經典,但是如果不顧客觀實際一味讓學生誦讀,估計只會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可以挑選離現代年代較近的明清時期的作品,讀起來會輕松很多。而到了高中以后再慢慢接觸唐宋、先秦時期的作品,有了初中階段的積累,閱讀難度也會降低。最后,在閱讀的篇幅上也要有所選擇。剛剛入門的學生適合讀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有一定積累后,可以適當閱讀短篇散文集,等到成熟時期就建議通讀長篇人物傳記和各種史書了。
三、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閱讀積累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學會溫故而知新,遇到問題善于舉一反三,同樣是學好古文的關鍵,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少學生學習古文一味搖頭晃腦,不求甚解,死記硬背,到實際運用時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以。
學習古文懶不得,要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所謂“手到”,就是要勤翻工具書。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多學多練才會觸類旁通。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內容豐富,查閱方便,釋義深入淺出,適合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使用。
四、吟哦諷誦,而后得之
誦讀是學習語言的普遍規律。古人重誦讀,《白鹿洞書院教條》規定:“必正心肅容記遍數,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須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我國古代傳統教育主要采用的就是這種看似笨拙的教育方式,而受業之人往往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宋代文豪蘇軾就是其中的翹楚。
當今古文教學的一個嚴重問題是極為功利,考字詞句就只背誦字詞解釋、句子翻譯,考課文內容理解就干脆把歷年來該文出現的考題歸納一起死記硬背……其結果往往是使得學習古文完全為了應付考試,考試一過便忘卻大半。這跟誦讀背誦幾十篇文章而能經久不忘相比,孰得孰失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文言文是特殊的語言形式,初讀往往不甚通順,誦讀恰恰能執一馭萬,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根據目前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誦讀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起始階段可以略少些,以后逐漸增加,我校自主編定的《母語積累》讀本就依據這個原則,學生背誦的篇目越多,記誦的速度越快。
當然誦讀有別于一般的死記硬背,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誦讀文質兼美、廣為流傳的文言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有效的誦讀離不開教師的指點,教師要注意篇章的選擇,有無佶屈聱牙的文句、篇幅的長度;要講究記誦的科學性,從文章結構到段落層次,再到句讀停頓,幫助學生尋找便于記誦的途徑。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