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永利 宋云鳳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漢語課程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針對性策略。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 古代漢語課程 現狀 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河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時期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Xjg1536)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67-01
自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后,高校相繼開設了古代漢語課程。自此六十多年來,古代漢語課程由沒有教學大綱、沒有教材逐漸規范、發展,在教學理論研究、教學方法探討、教材建設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古代漢語課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骨干課程,其重要意義自是不言而喻。但長久以來,學生對于古代漢語卻深感頭疼,特別是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這樣的現象更加凸顯。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學生普遍對于學習古代漢語有畏難心理。自1999年高考擴大招生以來,使得更多學生能夠接受到高校教育的同時,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所招收學生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綜合素養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盡管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當學生面對著滿目的繁體字和完全弄不明白意義的語句時,必然會覺得枯燥乏味。
其次,古代漢語教學課時相對有限。古代漢語教學內容繁雜,就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來看,內容包括通論、文選、常用詞三個部分,其中通論部分涉及的古代漢語文化常識、語法知識更是紛繁復雜,而全國大部分高校古代漢語課程課時數量僅有144學時,一些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甚至更少。在這樣的課時條件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而進行內容篩選必然難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古代漢語語言積累。
最后,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略顯單一。由于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間相對有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基本以教師為主導,以此來保證教學進度的有序完成。這種做法的目的誠然是想讓學生在課堂能夠接收更多的古代漢語知識,但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難免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面對現有的實際情況和已經出現的問題,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解決策略:
一、樹立全面的語言教學觀。
所謂全面的語言教學觀是指要將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三門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既注重每門課程的各自特點,也要兼顧三門語言課程整體的內在聯系。
古代漢語一般開設在第三學期,學生有了現代漢語的學習基礎,這對掌握古代漢語的一些語法知識是有一定幫助的,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語言學概論課程涉及的語言分析、研究方法等內容,以達到相互印證、促成良好教學效果的目的。有一些知識點,例如文字起源、地域方言、詞的意義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這三門課程都有不同角度的涉及,那么在教學中就可以將它們貫通梳理,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語言學學習觀念,又將三門課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二、靈活選擇教學內容。
古代漢語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繁多,要想在有限的學時中完成課程知識結構構建,就必須對教學內容有所選擇。一般來講,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文選、通論和常用詞三個部分。文選的選擇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文選進行精講;二是組織學生自主選擇一部分感興趣的文選進行串講或作為課下閱讀材料。通論的選擇主要以語法知識為主,輔以訓詁、音韻知識,如果學生能夠將它們基本掌握,就初步具備了通過工具書的幫助獨立進行古書閱讀的能力。常用詞部分一方面要在文選精講和通論學習(例如:古今詞義異同等知識)時,逐漸滲透,慢慢積累;另一方面要抽出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常用詞的方法,并要按時檢查學習進度和效果。
另外,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必須要兼顧學生的整體素養水平,不能只顧一部分,這樣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程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積極優化課堂教學。
一般來講,優化古代漢語課堂教學涉及教師綜合素養、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語言的組織等諸多方面。首先,教師綜合素養左右著課堂的深度、廣度,教學方法和手段影響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最佳實現,教學環節的設計決定著課堂的邏輯和構架,教學語言的有序組織能夠直接引起學生的有效注意。其次,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盡量貼近實際生活,舉一些生活中的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例子,例如在講錢大昕古無輕唇音理論時,就可以設問:韓語中為什么沒有唇齒音聲母f?隨之可以引出漢語與韓語語言接觸的相關歷史,最后印證了古無輕唇音結論。這樣就會把學生的興趣有效地吸引過來,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古代漢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課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載體之一。因此,做好古代漢語教學,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意義是重大的。
參考文獻:
[1]呂志.古代漢語研究綜述[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12).
[2]史維國.高校古代漢語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5(5).
[3]柳士鎮.古代漢語教學與教材瑣談[J].中國大學教學,2003(6).
[4]蔣紹愚、張聯榮、朱慶之、楊榮祥、邵永梅.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J]. 中國大學教學,2006(10).
作者簡介:
宮永利,山東省牟平縣人,本科學歷,黑河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宋云鳳,吉林省蛟河縣人,研究生學歷,黑河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