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背景時代,作為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自覺傳統教學觀念和角色定位,強化自身創新創業精神與意識,提升自身素養與能力,創新教學思維與教學方法,將創新創業精神在人文素質課程體系中逐漸普及并推向新的高度,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用人文精神點燃廣大學子創新創業的青春之火。
關鍵詞:創新創業;人文素質課程;教師角色轉換;創新素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的影響下,創新創業成為當前社會發展最顯著的時代特征,創新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國務院和教育部頒布了多部有關在高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在此新形勢下,高校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師如何轉換傳統教學觀念和角色定位,提升自身能力素養,根據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類課程,對教學基本模式和相關實施環節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是每一個承擔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的教師面臨和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關于創新與創業問題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英美國家就已經開始關注。1974年,美國首先興起創業研究,在哈佛大學成立了一個創業歷史研究所,負責人是經濟學家熊彼特,旨在研究創業者的特質,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創新能力、創業能力。198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教育署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并要求高等學校將創業精神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相對于傳統知識應試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是思考如何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的人才。把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融合,不是兩者含義的簡單疊加,而是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對創新內涵和創業內涵拓展和延伸,產生了新的內涵??梢哉f,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從“知識的接受繼承”為主轉向以“知識的發展創新”為主的育人理念,包括意識激發、理論傳授、模擬演練、實操實踐等多個核心環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賦予其擁有不重復于前人的創新的人文本質。
二、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觀念轉換
(一)角色定位的轉換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圍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目標,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當前很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在專業與市場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開展的紅紅火火。但是,要實現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教育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學生創新的潛能,不是某一個專業,某一個學科的教師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而是需要全體教育教學工作者相互配合,需要包括專業課、人文素質課、創新創業課程與實踐等在內的課程教學相互支撐與配合,形成創新創業教育氛圍與合力。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張健、姜彥福等指出:“創業是一個多個學科領域的復雜現象,涉及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人類學等不同學科,每個學科都從其獨特的研究進行觀察和研究”,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不應置身于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之外。在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的教師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與定位,在自身領域開展創新思維的育人工作,以形成有利于人才培養與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合力環境。
(二)教育觀念的轉換
教師作為教學理念與教學活動的踐行者,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改革的核心元素。溫家寶總理深刻地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教育”。作為教育環節的執行者,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和理念的認識和把控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水平等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如果教師自身的創造意識淡薄、創造能力不強,所教內容毫無己見,是很難培養出真正具有高創造能力的人才。
在信息化時代,數據、語言、圖像和文字的數字化、云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學習接觸知識的手段、方式相比以往已經發生很大改變。這個變化使得學校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也受到極大的挑戰。另外,人文素質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較,多數大學生沒有意識到人文素質類課程對提升自身素養的重要性,對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基礎課程不甚重視。在信息化的創新時代,如果人文素質課程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手段單一、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不匹配,忽視創新思維的學習引導與培養,那么,這門課程就會不適應創新創業教育時代的需求,無法讓學生喜愛這一門課,無法達到開設人文素質類課程的初衷與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師的創新素養提升和轉換
(一)運用現代信息科技的能力
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一般是“根據教材備課、設計教法講授、學生聽課記錄,布置課后作業”的模式,這種僵化固定的程序和模式,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因此,要求教師學習新型的教學模式,更新課堂組織與管理理論知識,以獲得教育實踐的創新素養,提升教學效果。
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出現,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使高校教育教學面臨新的環境、新的觀念、新的實踐。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師要跟進創新時代的要求,提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水平,運用現代教育科技技術進行教學資源的設置、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這是教師實施創新教育的技術保障。
(二)創新教育教學的內容
目前,高校人文素質課程的選用教材與教學內容存在理論性強,通用性強,內容陳舊等問題,缺乏與本校育人目標相結合所需要的針對性、實踐性,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也不重視。人文素質課程應打破所有院校使用同一教材,使用同一教法講授同一內容的簡單僵化局面。各高校應該根據本校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和專業的需要,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類課程體系,編寫校本教材。例如,我校的人文素質通識課程《國學精粹》是根據我校立德樹人的博雅育人目標需要,對教育教學內容獨具匠心的安排,融合各專業的育人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將儒學為核心的諸子百家思想、古典文學作品賞析、中國藝術鑒賞、傳統生活民俗等內容,編寫校本教材,設計教案,使該通識課堂真正成為蘊含審美價值、洋溢人文情操的立體動態的人文素質課堂,與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形成育人合力。endprint
(三)創新教學手段和模式
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最直接的途徑。要改變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不受學生重視的局面,任課教師要打破原來滿堂灌的教授方式,對教學基本模式和相關實施環節進行教學改革。例如,在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設計創新創意的教育方案,根據不同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包括采用情景教學、任務問題驅動、活動教學、自主研究教學等教學組織手段,將培養學生的做人做事觀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目標,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使學生自主融入教學環境,忘我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教中學”、“ 學中做”、“ 做中成長與領悟”,感受終身受益的人文素養魅力。
(四)創建新型的教學輔助平臺
人文素質類課程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用創新思維和途徑進行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包括網絡課程、慕課、微課等網絡平臺,以用于輔助校內課程教學。例如我校的《國學精粹》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一門課程包括課堂教學、網絡課程學習、參加國學知識挑戰賽、組織校園民俗活動等教學環節,將課堂教學改革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競賽活動項目、網絡課堂等相結合。其中,網絡在線課程包括精美的ppt演示、教學視頻、網絡在線測驗、作業、論壇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由學生自行在線學習、討論、答疑,實現課堂與課外的融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所設置的各個教學環節相互牽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打破同一性的靜態化教學,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讓學生通過多種媒介和途徑學習人文素養知識,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需要,給學生以人文的熏陶和學習,最終實現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的目標。
(五)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雙師型教師
人們認為雙師型教師是專業教師的要求,事實上,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師也應該努力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教育觀念變化和行業發展的需求,成為雙師型教師或具備雙師型教師的能力:在課堂上能組織課堂教學;課后能進行教研工作,根據學生編寫教材和教學內容;能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能熟知企業與市場的對人才素養的需求,對學生進行職業的指導等等。
總而言之,創新創業教育背景時代,對所有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與素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自覺轉換角色,強化自身創新創業精神與意識,提升自身素養與能力,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技術、資源與平臺,將創新創業精神在人文素質課程體系中逐漸普及并推向新的高度,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用人文精神點燃廣大學子創新創業的青春之火。
參考文獻
[1] 柴蕾. 創業教育下的高校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3).
[2] 程晉寬.西方教育管理理論新視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 李春琴.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4).
[4] 李亞平,鄒波.創新教育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
[5] 李慧清. 創業環境約束視角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J].高教探索,2015(11).
[6] 馬光波,李靖平.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J].時代教育,2014(7).
[7] 周敏. 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影響因素及路徑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7).
[8] 丁越勉. 高校創業教育教師角色及素養的再審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
[9] 莊麗娜,鄒曉紅,李娟.加強高校創新創業師資培養的建議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1(30).
[10] 趙冬鳴,李瑾. 高校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及職業道德[J].教師發展,2009(8).
[11] 畢娟.高校教師在大眾創新創業中的定位與作用[J].亞太教育,2016,(17).
[12] 張嘉,倪楊棟. “眾創時代”對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新要求 [J].科教文匯,2016(9).
作者簡介:
梁國英(1973—),廣東羅定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從事漢語言文字學和高等職業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