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慕蘭
【摘要】學習型課堂建設,是現代學校制度理念下構建快樂教育的重要實踐路徑。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學習型課堂,對于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重點分析了語文教學中構建學習型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學習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教學過程的本質定位于交往、互動,將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以期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恰恰與“學習型課堂”所追求的“創建平等對話空間、團隊合作、相互啟迪、彼此激勵、教學相長、和諧共生”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嘗試構建學習型課堂。
一、質疑釋疑與學法指導結合,建構開放探索的語文課堂
長期以來,受工具理性的影響,知識被視為客觀不變的真理,被看作是權力的象征。教師的任務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則拼命掌握這些既定的知識,“學習是知識的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
一位教師執教三年級《太陽》第一課時。在出示此課生詞后,讓學生對不理解的詞語進行質疑。面對學生質疑“繁殖”的詞義,教師采用同伴互助(即已理解該詞意思的學生把答案說出來)的方法釋疑,然后繼續請其他學生質疑另外的詞語。
另一位教師執教該課,同樣的教學環節,處理方法卻不同。在學生說出答案后,教師沒有走向下一個教學流程,而是引導全班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包含“繁殖”的句子,通過齊讀句子感受詞語含義,最后總結道:“聯系上下文是理解詞語的好方法,以后碰到不懂的詞語,大家可用這個方法。”
第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目的僅限于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因此在答案出現后,教師認為教學任務已經結束。第二位教師正因為增加引導學生自讀感悟和進行學法指導的環節,因此課堂更顯張力、活力和穿透力。可見,該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一方面教師在獲取知識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和發現,另一方面教師總結學法的目的正是為學生日后能夠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學習型課堂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即把學生放到學習主體地位。因此,作為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予學生,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二、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融合,建構張揚活力的語文課堂
一位教師執教一年級《兩只小獅子》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是這樣的:執教老師出示句子“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然后指名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句子。第一位學生站起來聲音響亮地讀完后,老師夸獎道:“我聽出了勇氣。”第二位學生起立懶洋洋地讀句子,老師肯定地說:“我聽出了刻苦。”第三位學生有氣無力地朗讀后,老師反饋道:“這只獅子很累了。”第四位學生認真地讀句子,只是把“咬”讀作“交”,老師沒聽出來,仍表揚道:“念得真好!”在進行備課時,反饋語屬于可預設范圍,但學生的實際朗讀狀況則無法預測,該教師的反饋語雖豐富多樣,但缺乏針對性,當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只是跟著預設走,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錯誤,致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呈現滑坡之態。因此,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都不可或缺。作為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精心預設,發揮教學機智,關注學生課堂生成,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共同完成語文教學的生成。
可見,“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成為師生煥發生命活力的主陣地”不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落實到每一位教師的實際教學行動中。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釋放出生命的活力,閃耀出智慧的光芒,發揚起自主的個性。課堂也就必然散發出生命的靈性和無窮的魅力。
三、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糅合,建構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觀點,在現代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是單獨傳遞知識。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地組織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循序漸進地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洞察力,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我們將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糅合,積極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
例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時,教師緊扣“自主——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進行設計。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了解“潑水節”的來歷,并能夠結合相關的學習工具來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參與自主學習,并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和感悟。而在合作探究階段,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分為三步進行:
1.組織學生初讀課文,并能夠理清文章中的線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維“難忘”的原因,使學生在自由朗讀中感知課文內容。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能夠暢談感悟。例如文章中關于潑水節場景描寫的句子,學生通過品讀來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更好地感悟文章的韻律。
3.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學習文章之后,教師組織開展“習作”活動,進而促進學生提升交際能力,同時這也體現出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并能夠促進學生終身發展,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改變觀念,以學定教,站在學生的立場指導日常教學,建構學習型語文課堂,我們的教學將事半功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2(10).
附 注
本文獲廣州市“構建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優秀教學成果評比二等獎。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