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蘭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是指全體師生圍繞主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教學改變了傳統閱讀教學所存在的“繁瑣”弊端,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數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了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群文閱讀教學是最近幾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它是指教師和學生圍繞著主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群文閱讀教學既是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觀念的創新。
一、現階段閱讀教學的弊端
教師累——字詞的識記,句子的賞析,脈絡的清理,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的總結……教師怎能不累!
學生煩——整堂課學生疲于應付教師針對課文內容提出的各種問題,學生怎能不煩!許多語文課堂確實是因為大量、繁瑣的環節和問題影響了孩子的閱讀。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但是當我們把課堂分割零碎之后,孩子就感覺不到生命活力了。
閱讀少——課內時間被滿堂灌擠占,課外時間被各門作業壓得喘不過氣,哪有時間讀書!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國民每年人均圖書4.5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人均閱讀量實在讓人感到驚愕和不可思議。除了人均閱讀量低之外,另一個傾向是讀書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突出。在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都是課外教材;在各大書店的銷售統計中,教參、基礎訓練、考試輔導類的書籍也占了很大比重。中國和美國的小學生比較,美國一年級兒童平均每天讀3萬字,中國一年級兒童平均每年讀4900字,不到美國兒童的六分之一。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改變教學的痼疾,讓教師教得輕松
于永正老師說:“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不可少,但語文能力的形成,靠語文實踐。讀課外書應該是最重要的家庭作業。”從“一篇”到“一群”的更大價值是努力改變以往閱讀教學中的許多痼疾。它意味著“教”的改變。“一節課里讀一群文章”的課堂里,教學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師就只能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從繁復的內容分析和不斷的課堂提問中解放出來。課堂上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師生一起完成:必須依據讀物的不同性質,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必須進行更為實戰也更為實用的“生活化”閱讀。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群文閱讀把大把的時間用于學生的自讀自悟。學生自悟自讀時間的增加,意味著教師分析指導時間的減少。
(二)增加閱讀的數量,發展學生閱讀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培養小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并且在“總目標”中對小學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多讀書、多積累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為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準備。
(三)強化閱讀的主體,讓學生讀得更樂
學習應當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當前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只好將文章支離破碎地分析講解提問,學生被動地聽、答,主體意識缺失,閱讀興趣降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四五篇文章,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著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三、群文閱讀教學的原則
(一)自主性原則
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思維時間,讓學生真正融入閱讀過程中,讓學生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發生碰撞,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要摒棄串講串問的教學模式,不能以過多的問題去打斷學生的閱讀思路。
(二)開放性原則
1.主題的開放性。群文閱讀的主題包括語文知識、語感、文感和情感,同時,主題是開放的,并不事先規定主題的思想方向或者答案方向,需要教師、學生、多個文本在一起互動而產生建構性的共識。
2.結構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思維時間,為學生設置足夠寬泛的主題,把學生引入思考和討論之中,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閱讀收獲和理解感悟,讓學生達成共識和集體建構。
3.互動的開放性。群文閱讀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是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這個閱讀的過程是多維的。
4.評價的開放性。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悟,不輕易否定每一個答案,而是指導學生去感悟、去比較,從而獲得共識和集體建構。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三)合作探究性原則
群文閱讀教學是師生一起圍繞著一個主題,對文本進行學習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多維交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合作探究。要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去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去相互“碰撞”,產生美麗的火花。小組成員間一起探究這一組文章的共同點,去探究文本不同的表達方式,等等。
四、群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
(一)單元教學模式
所謂單元教學模式,就是把教材中的某一個單元作為一個群文教學的整體,圍繞學習的主題,整合各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時應很好地把握教材編排意圖,重點指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學習活動,做到一課一小得,一單元一大得。如在教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時,以“愛我中華”為學習主題,把《開國大典》《明天更輝煌》《棗核》《望大陸》《太陽與士兵》這五篇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去感悟、體會不同的作者是如何去表現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赤誠而熾熱的愛的情懷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總結出《開國大典》表達了全國人民為新中國成立而激動、自豪的情感;《望大陸》是于右任先生的哀歌,飽含著他期望落葉歸根和祖國統一的深情;《明天更輝煌》表達了為香港回歸祖國而無比興奮、鼓舞的濃濃深情;《棗核》深深地表現了海外赤子眷戀故土的思想感情;《太陽與士兵》表達了中國邊防軍人對祖國的無限赤誠之心。
(二)課內+課外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是一篇教材加幾篇課外閱讀,也可以是幾篇教材加幾篇課外閱讀。組合的關鍵是這些文章應當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教材的主題體系。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批注、小組匯報交流、全班閱讀欣賞等形式,強化閱讀的主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去積累語言,發展素養,體會感情,在閱讀中去感受學習的快樂。如在教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把教材《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我的戰友邱少云》加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語文同步讀本》中的《圓明園的毀滅》《豐碑》,組合成群文閱讀材料。先讓學生閱讀學習《圓明園的毀滅》,從而激起學生的痛心,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學生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然后閱讀學習《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我的戰友邱少云》《豐碑》。這樣的閱讀順序更能激發學習的學習欲望,“刺激”學生去認真閱讀感悟,更能讓學生去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用語言展現革命前輩為了爭取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精神,更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參考文獻
[1]潘靜.同步閱讀為農村小學生打開課外閱讀的大門[EB/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zhuanti/anhui/04/201111/t20111112_1082683.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桂英.大觀周刊[J].淺談閱讀教學重要性,2011(27).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