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華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216-02
幼兒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亟需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強
當今時代,一方面是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另一方面是生活節湊加快給人們精神上、心理上帶來的壓力增大,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精神疾病增多,犯罪率上升等。追根溯源,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從一個幼小的生命成長為一個具有多方面個性差異的人,幼童時代的早期養成十分關鍵。
一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兒的智力正常發展。特別是在3-6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愛動、好問,這是人的天性。在這個時期,幼兒的心理極其脆弱、純潔無暇,要對他們的這種天性給予保護、鼓勵與指導,切忌粗暴對待或壓制。
二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調節幼兒的情緒和樹立堅強的意志起著決定性作用。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肯定性的積極的體驗。相反,如果沒有母親的良好哺乳,精心照料和愛撫,幼兒在情感上就會失去歸屬感和親切感,導致幼兒情緒抑郁、感情淡漠,產生敵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發展就可能失衡。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幼兒人際關系和諧和人格完整的重要保證。幼兒的各方面發展來源于社會,與社會的各個因素密切有關,特別是人際關系。隨著二孩政策的推行,子女與家長接觸的同時,與同年齡兒童相交往的機會也會增多,有助于他們增加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經驗,學會分享和交流。
二、衡量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
究竟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對于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二是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并不斷前進。
三是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于協調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采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四是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系,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
三、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各方面的問題:
一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目前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存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理保健的現象。
二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表現在: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的極少;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范,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盡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零亂,大多散見于其他內容之中,這些內容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系。
三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僅能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表及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研討。
四是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已久的幼兒師范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
五是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不進行正面教育,而采取宣泄、體罰等方法。(2)家園教育不同步。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系與配合,收不到應有的效果。(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幼兒說謊、做錯事等,有些屬于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但往往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由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鑒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忽視了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做法
各種教育活動是幼兒園心理工作的最主要的陣地,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除了進行一些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心理咨詢輔導外,更應重視在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教師要以積極的情緒去帶動幼兒的情緒向積極的方向發展。為了能給幼兒以積極的影響,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之前一定要首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更需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努力爭取在組織幼兒的每一次活動時,都能以積極的情緒去帶動幼兒,感染幼兒,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二是盡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對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負性影響。幼兒園教師絕大多數是女性,就健康的教育影響而言,一般的女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多些果斷、勇敢、堅毅及動作的“力度”等。因為作為教師,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影響和教育力量,并且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
三是為幼兒創造一個寬松愉快、和諧的心理環境。這樣的環境應是一個充滿愛的、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環境,是允許失敗,允許犯錯誤的環境。
四是正確運用評價這一教育手段來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多些積極性評價,以期產生教育上的期望效應。幼兒的自我評主要是受成人評價的影響,教師在各種教育活動中,經常給幼兒以積極的評價,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經常給幼兒以消極的評價,久而久之,幼兒也就覺得自己不行,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五是給每個幼兒以成功的機會。在教育活動中,要針對不同的幼兒的具體特點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幼兒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這樣,累積的成功會使幼兒信心十足、情緒高昂、朝氣蓬勃,就會有健康的心理生活,從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如果幼兒累累經受失敗的體驗,就可能會喪失自信,情緒低落,沒精打采,就容易產生種種心理健康問題。
六是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幼兒,不要偏愛。偏愛對被偏愛的和不被偏愛的幼兒的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平常,有些教師總是偏愛一些“好孩子”,在各種教育活動中都是教師與那幾位“好孩子”的對話。外出比賽也是以那幾位“好孩子”為代表,游戲中的“主角”也都是那幾位“好孩子”來擔任,這樣就剝奪了其他幼兒的發展和表現機會,同時,也會使那些“好孩子”形成一些與眾不同的,不怎么健康的心理——“‘好事都該是我的”,“只有我才行”等等。
七是在組織教育活動時,要注意動靜交替。不但要注意“課”與“課”之間的動靜交替,而且還要注意一節“課”內各環節之間的動靜交替。因為從幼兒的腦神經的生理特點來看,他們既容易興奮,又容易疲勞;從心理特點來看,幼兒是好動的。所以動靜交替既符合幼兒用腦的衛生要求,又有利于防止幼兒的心理疲勞。
八是對那些“特殊幼兒”要給以特別的關注。這些特殊的幼兒包括:(1)單親家庭或父母不和的家庭的幼兒,這類幼兒心靈上都受過創傷;(2)身體發育畸形的幼兒,這類幼兒大多有自卑感;(3)具有退縮、孤僻、不善社交的幼兒,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表現。在教育過程中,應給這些幼兒以特別的關注,以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同時對這些幼兒的特別關注,也是對其他幼兒進行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