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麗
【摘要】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識譜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必要環節。識讀樂譜能使學生掌握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也能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深化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幫助學生把握音樂藝術。” 在分析教學現狀和工作實踐下,加強識譜教學改革,運用趣味節奏型圖示和標記唱名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和識譜能力。
【關鍵詞】音樂課程標準 音樂本體 識譜 節奏型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232-01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識譜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必要環節。識讀樂譜能使學生掌握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也能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深化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幫助學生把握音樂藝術。”
在原來的教學中,對識譜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刻,要么上的內容太多,音樂課上成了視唱課或者單純的節奏課;要么就太淺,一帶而過,最后教學任務沒完成,以失敗告終,學生的識譜能力也沒有什么變化。
經過多次參加研修和培訓,再次研讀新課標中的識譜教學要求,感受與理解又不同了,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再次嘗試識譜教學改革。
學生的現狀:通過對城區初一學生的識譜能力調查分析,他們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有在校外學樂器的學生,特別是學習鋼琴和古箏的學生讀譜能力很強;學習架子鼓、小提琴等的學生,識讀簡譜的能力就相對弱了。當時我感覺很奇怪,就和這些學生交流了一下,學習小提琴的學生只認五線譜,不認簡譜,學習架子鼓的學生說,雖然練得級別挺高但是不識譜,學的過程只背鼓譜,不看譜子;也有的學生在小學學習過音符的時值,能夠掌握帶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節奏型,能夠聽完歌曲后唱出,看著簡譜能夠唱出歌曲的旋律;但是還有部分同學在這方面是零基礎。
面臨這樣一個狀況,本學期我遵循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從節奏和旋律這兩個音樂要素開始,運用趣味節奏型和字母譜的方式,進行識譜教學入門改革的實踐體驗。
在節奏教學方面的改革,先從節奏型入手,再進入基本音符的學習。在學習新課前以游戲的方式,借助鑼鼓經和圖示,先讓學生進行基本節奏型的體驗。我先出示一組用鑼鼓經記譜并帶有圖示的基本節奏型,讓學生根據圖示的提示自學節奏型,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帶著興趣,劃著直觀的圖示很輕松的就讀出了節奏型。在邊玩邊體驗中就掌握了帶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基本節奏型。具體節奏型和圖示如下:
在六年級上冊中如《歌唱祖國》、《西風的話》、《黃河船夫曲》等一些歌曲中,都帶有這些基本的、典型的節奏型,通過讓學生在相關的節奏型下方標出對應的圖示來鞏固這些節奏型。經過四、五節課后,學生對這些節奏型掌握的差不多時,再進入音符時值的學習,這樣學生學起來就很快了。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快速掌握這些基本的音符,而且有利于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在學期末,根據加入鑼鼓經的合奏譜(如下圖),通過小組合作,標記節奏圖示,探究節奏規律,進行合奏體驗,部分學生能夠視譜并進行合奏展示。
在學習節奏的同時,我還注重訓練學生視唱歌曲旋律的能力。原來一般是由教師帶領學生視唱歌譜,然后再讓學生自己視唱歌譜,學生的視唱能力變化甚微。《柯達伊教學法》中在視唱歌曲旋律時,提到過除了加入柯爾文手勢外,還注重“在歌曲的五線譜下面標記字母譜,讓學生們用這些字母譜(當作一種附加的歌詞)來唱這些歌曲,可在演唱這些歌曲的歌詞前,也可在其后”。我就考慮可不可以在簡譜中把唱名標上,就像給漢字標上拼音一樣,具體做法是:
先聆聽鋼琴彈奏的音階,當然鋼琴的音一定要準,再讓學生把do、re、mi、fa、sol、la、si這七個唱名,與簡譜中音符的書寫1、2、3、4、5、6、7這七個符號對應起來,反復聆聽和跟唱,也鍛煉學生的耳朵聽辯、眼睛識別、大腦分析、嘴巴演唱能力。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識譜水平,在歌曲旋律的簡譜上方標出唱名:1(do)2(re)3(mi)4(fa)5(sol)6(la)7(si),識譜能力強的學生標記的就少,弱的就標記多一些,在識讀樂譜時,聆聽鋼琴彈奏的旋律,眼睛看著唱名視唱旋律。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在音樂聽覺感知的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運用樂譜”的原則,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勤學苦練、才能更快、更好、更順利地識譜。
在識譜教學改革實踐中,通過節奏圖示和標記音名的方法,經過堅持不懈的練習,一部分學生從不會到會,從會到熟練,慢慢脫離這個唱名,從而提高了識譜能力,為以后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