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東 毛恒太
摘要: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從而加快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但是,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也滋生了許多的問題,影響了城市的和諧發展。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智慧城市這一新的發展模式順勢而生,為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視角。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簡單分析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以及內涵,闡述了智慧城市和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又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作了相關探討,最后對智慧城市下的城市規劃發展與建設進行了探究,旨在使城市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規劃;發展
引言
以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普及應用的有機結合為標志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將人類社會推進了數字化的信息時代。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傳感網、廣電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城市應運而生。2008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城市這一概念,即:“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此概念逐漸引起了管理者的更多關注以及國內城市規劃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積極展開了智慧城市發展思路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
一、智慧城市建設理論綜述
(一)智慧城市的內涵
關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學界還未形成較為統一的定義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在2009年8月發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白皮書中,將智慧城市定義為: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手段感測、分析和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及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關于智能城市的界定側重于技術層面,通過信息和通訊技術在城市各個領域的應用,以智能響應滿足城市系統內的各種需求。這些觀點側重于智能化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并對城市系統進行高效和創新的管理。盡管對智慧城市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但智慧城市在城市產業升級、功能提升和民生改善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卻得到研究者的一致肯定。智慧城市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形態,必將以其智能化、便民化、快捷化和高效化助推新型城市化的發展及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智慧城市建設路徑
智慧城市建設路徑研究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策略、建設內容和建設模式等。智慧城市建設策略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跨部門信息共享,在具體策略上倡導關注技術層面、政策層面以及制度層面。智慧城市建設內容呈現多元化趨勢。歐盟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設內容涵蓋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智慧公眾、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IBM提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應集中于6大領域,即電力、醫療、交通、供應鏈、銀行及整個城市。我國研究者將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由生產領域擴展到市民生活、政府管理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具體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建筑、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社區、智慧環保、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以及智慧民生等方面。由于智慧城市建設內容不同,建設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既有政府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又有創新驅動、發展驅動、管理驅動以及服務驅動模式。
(三)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有研究者認為,對智慧城市的評價可以從應用水平、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水平和實際的應用效果3個方面進行;有研究者建立了較為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泛在網絡、智慧應用、公共支撐平臺和價值實現4個層面,由19個二級指標、57個三級指標組成;還有研究者對智慧城市評價進行實證研究,建立了由4個二級指標和19個三級指標組成的SCDI指數評價指標體系,4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環境支撐分類指數、基礎設施分類指數、智能應用分類指數和發展效果分類指數,并對北京市及所屬16個區縣的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評估。除學界建立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外,政府部門和咨詢機構也建立了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如歐盟中等規模城市智慧排名評價指標、IBM智慧城市評估標準、浦東新區智慧城市指標體系1.0、南京市信息中心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智慧臺灣績效指標體系等。這些評價指標體系的差別主要由評價機構對智慧城市內涵的理解不同所致,歐盟中等規模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側重對智慧城市綜合建設的考察;IBM評估體系則偏重信息技術成效;上海浦東和南京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偏重經濟發展和硬件建設。
二、建設智慧城市對策建議
(一)制定智慧城市建設分項規劃
建設智慧城市有了總體行動指引。但是,智慧基礎設施和智慧產業的發展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開局,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建筑及智慧社區等都是未來大連建設智慧城市應覆蓋的領域。為此,在建設智慧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應制定智慧城市建設分項規劃。智慧交通規劃不僅要使城市公共交通更為便捷,還要將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納入規劃重點,通過智能交通網絡建設,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使越來越多的市民改變私家車出行方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智慧金融建設可借鑒歐洲國家的經驗,實現交易方式的網絡化和自動化,逐步實現個人對企業的直接支付。智慧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除推進寬度網絡的建設,發展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智慧產業外,還要進行城市原有基礎設施的改造,如智能照明及智能空調等,以節約能源,提高能效。
(二)促進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
一是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有助于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為此應推進信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在此基礎上建立共享平臺。二是應促進信息資源的公開透明。政府機關及各單位和部門應做出表率,實現政務公開,特別是關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信息資源,還應在社區公開,保障市民對于城市建設及自身利益的知情權。三是要促進城市相關領域、相關部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打通信息流通壁壘和“信息孤島”,減少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
結語
我們要加大對新型城市規劃人才的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城市規劃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使之符合新型城市發展的需要,同時城市規劃機構還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引進復合型技術人才,把提高現有人員素質和能力與引進復合型技術人才作為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的兩個方面,確保城市規劃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閆海琳.漸露曙光的“智慧城市”建設與安防商機[J].中國安防,2011(10):68-71.
[2]吳運建,丁有良,孫成訪.基于復雜產品系統視角的智慧城市項目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3(4):83-88.
[3]楊大海.推進大連智慧城市建設的對策探討[J].大連干部學刊,2012(10):4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