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羅溪中心小學 殷婷婷
優化從“說數學”到“用數學”教學的策略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羅溪中心小學 殷婷婷
打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的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并把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本人在開展《培養低年級學生“說數學”能力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中,注意規范低段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同時,在一年級有“用數學”的教學,是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使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用數學不是靠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領悟”的。老師包辦代替得越多,學生依賴性就越強,又怎么會“用數學”呢?所以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如在教學中,老師帶來一幅秋天的圖畫,創設有趣的學數學的情境,告訴學生圖里有很多數學問題,和學生一起解決秋天里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主題圖1(如下圖)。

(1)師出示圖1: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左邊有4個小朋友在捉蝴蝶,右邊有兩個小朋友在捉蟲子)
(2)師:你還發現了什么?(大括號,問號)
(3)師:你知道這個符號叫什么嗎?對,它叫大括號,想一想,它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把這兩部分的小朋友合起來。大括號下還有一個問號,它表示這里有一個問題。你能想到是什么數學問題嗎?
(4)師:要想知道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我們就應該把這兩部分的小朋友怎么樣?(合起來)
(5)師:誰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剛才那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指名幾個學生說。同桌互說。全班齊說。
(6)師:誰能列一個算式?4+2=6。(師板書算式)
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指名讓學生說說4、2、6分別表示什么。
還可以怎么列?
2+4=6,你是怎么想的?
(7)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不但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大括號”和“問號”,還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現在有一位叔叔想請小朋友幫他解決一個問題,你們愿意嗎?
教學主題圖2(如下圖)。

(1)出示圖2,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說說這幅圖畫了什么?
(2)你能想到一個數學問題嗎?(一共有7個向日葵,摘下了3個,還剩幾個?)
(3)這個數學問題,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方法解決?把算式寫在紙上,寫得快的小朋友輕輕地告訴你的同桌,并說說你的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4)反饋:7-3=4。
師:7表示什么?為什么要減去3?4表示什么意思?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們看到了美麗的秋天的景色,也想到了很多數學問題,并且都一一解決了。老師同時引導,大家發現了這些數學問題有兩類,有些是用加法計算的,有些是用減法計算的,我們應該看清楚圖畫的意思,再來列算式。
數學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取材要來自生活,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那么,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把學數學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呢?
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后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數學的學習應當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的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數學課堂上的素材必須緊緊抓住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的意識。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意身邊的事,到生活中去找數學。
“做一做”是新教材中安排的既適合學生心理特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內容,增強了教材的彈性。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樣畫葫蘆地解題,而動手制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性,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如在第107頁例4教學解決簡單問題,是白兔和灰兔做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問題。在教學時,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觀察、分析、表達上面,要求學生根據畫面提供的情景完整敘述圖意,通過觀察,學生們都能根據情境圖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編一道完整的題,有的學生說:第一組有8只小兔在說悄悄話,第二組有7只小兔在說悄悄話,請問一共有多少只小兔?有的說:草地的左邊有8只兔子在做游戲,右邊有7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在做游戲?學生要理解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就是把8只和7只合并起來,用加法計算。接著老師提問:這些兔子還可以分成哪兩部分?有少數學生想到還可以按顏色分:白兔有10只,灰兔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學生體會到了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數學思維靈活性水平較低的學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死記硬背一些公式和結論,盲目地套用。在教學過程中,用多種方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不同途徑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用一題多解來培養學生思維過程的靈活性。例如:在教學乘法意義的運用一課時,出示了這樣一道加法題:9+9+9+8+9=?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于是,有一個學生提出了9×4+8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假設這幾個加數都相同呢?還可以怎樣算?有的學生馬上想到用9×5-1計算,即把8也看作9,那么就有5個9,列為5×9,而8看作9多加了1,所以再減1。當學生敘述完理由后,又有學生馬上想到8×5+4的方法,顯然,這位同學觸類旁通,把所有的加數都看成了8來計算。學生從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既開闊了思路,又利于數學思維靈活性的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學生,才能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