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輝
(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廣東廣州511300)
從三維視角觀課議課,共振教學思維
——“乙醇”教學觀課議課報告為例
吳小輝
(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廣東廣州511300)
當今觀課議課已成教育教研領域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觀課議課促進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作者以乙醇課堂教學實錄為例,從三個維度(學生,老師,教學策略)進行觀課議課。此外,小結觀課議課的幾點啟示:作為觀課者,形成于思,有備而來,在思維碰撞中共振教學思維。作為被觀察者,要勇于曬教學,綜合同伴觀察和自我判斷,做出及時有效的改進行為??傊?,觀課議課是教師超越自我、專業發展的催化劑。
生本教育;乙醇;三個維度;啟示;催化劑
教學中我們也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講課講得激情澎湃,而聽課的學生卻興趣索然,甚至昏昏欲睡;而當要求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情境時,學生馬上興致勃勃、躍躍欲試,而且要解決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越貼近,學生鉆研的干勁就越大。如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本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是教學的當務之急。
我校青年教師較多,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方式,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例如先請進郭思樂教授進行生本教育理念的宣講,隨后分批派出骨干教師出去學習生本教育,一場生本教育改革在我校徐徐展開。在生本教育理念引導下,我校謝老師在高一(18)班即實驗班,開展了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展示課——“乙醇”。對于該課題,曾讓我感到棘手:本課題教學內容較多,實驗探究多,且反應機理是一個難點……點點滴滴憶上心頭。處理不好的結果經常是辛苦老師,學生還學得一臉茫然。謝老師又該如何開展一堂基于生本理念的課呢?
1.前置性作業摘要與診斷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執教者將知識分為5個板塊,并設計了5個板塊的前置作業:1、調查了解生活中的乙醇,暢談對乙醇的認識,并歸納其物理性質(激發學生課外學習興趣);2、根據分子式C2H6O,預測可能存在的結構,小組設計模型展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3、預習實驗3-2,回顧鈉與水反應的現象,預測乙醇與水反應可能出現的現象,并推測乙醇可能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探究能力);4、通過結構預測乙醇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5、自學后的知識拓展和延伸(培養學生對知識整合與應用能力)等。
觀察與診斷:
①通過前置作業設計,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同時對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
②通過明確的學習任務的設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建構能力。
③該前置作業的設計也有利于教師在課堂實際教學時的“抽絲拔高”。
2.教學流程摘要和觀察診斷(見表1)
本節課是根據前置性作業導課徐徐展開,環環相扣,以下是從3個維度整理的議課內容。
1.維度一:學生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顯然謝老師設置的關于乙醇這節課的前置作業為學生的行為活動表現起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才有學生的出色表現。
(1)思維相當活躍,富有靈性
例如,在暢談對乙醇對物理性質認識環節中,學生為了要強調乙醇與有機物互溶的物理性質,拋出這樣的一幕:學生A拿來一支黑色油性筆,琢磨了一下,在組員B白皙的手臂上寫上自己班號“18”,組員A笑嘻嘻略帶神秘地要大家見證一個奇跡:他用干紗布蘸少許酒精利索地擦拭墨跡未干的“18”。學生A賊眼問學生B,什么感覺?詼諧的三個字“涼颼颼”,逗得全班哄堂大笑。乙醇的易揮發性質也隨之被A同學帶出來了,同時也借此告訴大家一個應用性知識:乙醇是一種有機溶劑,與有機物互溶。這比自我閱讀或者講授性知識容易接受且更深刻。我想學生畢生都會記住這節課。
又如,在探究乙醇的化學性質時,某組的學生A首先根據實驗現象在黑板上書寫CuO+CH3CH2OH ======Cu+CH3CHO+H2O。有同學發現該方程式不同于課本的,問他如何解釋。學生A始料未及,學生B思維快速運作似有想法,和學生A討論了一下,補充說道,CuO是Cu在酒精燈上灼燒產生的,寫有2Cu+O2======2CuO。但還是解釋不了和課本的方程式異同以及CuO中的O去了哪里。這時臺下的同學開始騷動,在老師期待和鼓勵的眼神中,臺下有同學發現了乙醇和乙醛結構式的差異,認為CuO中的O結合了H生成了水,展示的過程如圖4。老師追問,那么O結合的乙醇中的哪個H呢。全班同學炸開了鍋,很快都想到了是同一個碳上的H。學生活躍的思維將本節課推上了高潮,緊接著,變式題推出。提問是否能夠發生催化氧化?最終學生總結出能發生催化氧化的兩點條件:(1)含有羥基;(2)與羥基相連的碳上含有H。正是由于學生有靈活的思維,才會生成激動而又生動的課堂。

表1 教學流程摘要和觀察診斷
(2)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顯真我
任何課堂都應該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讓我們的學生不僅會寫還要會說。因此,在學生階段不斷地對他們進行一定的培養、規范,在會寫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學習、工作都是極其有益的。在本化學課堂中,在老師的激發、鼓勵、肯定下,學生是樂于表現的,勇于表達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找到了真自我的感覺。
例如,某小組學生能夠在白板上有序簡要地歸納去超市調查一些酒水的結果,并歸納乙醇的物理性質:酒水的名稱、乙醇的百分含量、乙醇的色、味、態、密度、溶解度、沸點等,并且能用科學自信的語言做必要的說明,板書見圖1。又如,某小組學生能夠合理地預測并板演可能的結構,能在組內搭建分子模型,板書展示見圖2。又如,學生能根據乙醇與水反應的現象,小結實驗現象,板書展示見圖3。讓學生試解釋乙醇的催化氧化機理,這是一個難點。學生能正確書寫總反應式,但對于機理貌似還是一知半解。在老師的稍作點撥下和組內激烈的討論交流,最后還是有學生能畫出機理式,并能用自己語言講解出來。非常的出彩,板書展示見圖4。

圖1 乙醇物理性質調查結果板書

圖2 乙醇分子結構預測板書展示

圖3 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現象板書展示

圖4 學生發現催化氧化機理的片斷
(3)合作學習促提高
整個課堂中,學生的個人和集體智慧在閃爍著光芒,讓人欣喜和激動。從超市調查乙醇的物理性質的結果匯報,從乙醇的分子可能的結構預測,從乙醇與金屬鈉的實驗探究,從反應現象總結展示,從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機理解釋,都是小組合作完成,配合得很默契,有人講解,有人幫忙板書,還有人配實驗,彼此給予信任和支持,所以展示的結果是讓人心悅誠服的。在分組實驗時,組內學生在活動中能分工負責,團結協作,體現了集體意識和互助意識。學生展示得合理與得體,探究促能力就不言而喻了。
孩子們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起點非零,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因此,教育應借助于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2.維度二:教師
(1)教師是好的策劃師
課堂的前置作業就是教師的策劃書,小組長就是活動策劃的執行者。課程的推進有條不紊,環環相扣,思維火花頻閃,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策劃師。此外我們很驚訝學生的表現,通過深入了解,原來學生也有小組備課。小組長就是活動策劃的執行者,小組長在接受老師的備課指導后再指導小組成員備課。從這堂課來看,這種備課方式是可取的,無序的學生活動變得有序,為課堂教學節省了組織時間,當然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知識建構能力。
(2)教師敢于放手和共情
找準起點,讓學生能夠創造“精彩”。教師不斷尋找順應學生思維而又高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有效地喚起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能搞定的,老師絕對的放手和充分的相信。例如,讓“學生去市場調查并談談乙醇的物理性質;小組開展乙醇結構建模等”才有學生的精彩;以“小組開展實驗探究乙醇化學性質(與鈉、催化氧化等)”為低起點,才有順應學生發展區的“解釋催化氧化機理”。敢于放手,充分的信任才有不斷出彩的課堂。
謝老師巧用眼神,或肯定、或贊賞、或質疑,帶動學生思考問題。謝老師一舉一動或優雅款款、或如疾風暴雨都會激起學生思維和情緒的興奮,善用共情教育,一節課下來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不再沉悶了。
(3)教師是善夸的
著名作家柯云路說過,不知道對孩子欣賞和夸獎的家長是個失職的家長。同樣,不知道對學生夸獎的教師不是個好教師。表揚是學生奮進的催化劑,恰當的表揚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的潛力。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夸在點上,夸出了自信陽光的孩子。
謝老師滿意的笑容,配上一句“非常不錯”,附上同學的雷鳴般的贊聲,這次超市調研意義比什么都重要了。謝老師一句“心靈手巧又嚴謹”,使得結構模型建構的女同學心里美美的。一句“太了不起了,你們現在已經達到高二的水準了?!笔沟幂^勁的且首次弄明白催化反應機理的少數同學體驗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征服感。謝老師夸得及時也很有感染力,難怪她的學生很自信、很陽光。
3.維度三:教學策略
(1)學生備課策略??茖W分組,引導學習組長,組織本組同學進行集體備課,查閱資料,共同探討,碰撞思維火花,攻克學習上的障礙,給學生極大的學習空間,共同進步。
(2)情境導課策略。在導課方面,執教者采用《舌尖上的中國——我國的釀酒文化》視頻導入。取材于生活,跟緊時代的腳步,把學生和老師引入了一個純純的酒香課堂。
(3)模型策略。有機物的微觀結構難以觀察,執教者采用物質模型方法,自主構建乙醇分子可能的微觀結構模型,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深刻地理解分子結構。
(4)三重表征。在有機元素化合物化學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宏觀-微觀-符號的三重表征思維,樹立“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思想,試圖將零散繁雜的化學知識變成有序簡單的理論體系。執教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都是遵循這樣一個思維表征方式,這樣促進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5)小組合作探究。執教者根據班級情況,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方法將班級學生分成了九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團結互助,思維共進。
(6)生本理念貫穿始終:展示講解時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展示、學會傾聽、學會評價;能放手的絕對放手:實驗讓學生做、情境讓學生想、圖形讓學生畫、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
整節課下來,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顯然是一堂好課。正如郭思樂教授說: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教師應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如當堂鞏固練習欠少,乙醇特殊反應與檢驗時間緊迫匆匆收尾。
觀課議課是教育教研領域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每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對于觀課議課也有幾點心得供共勉學習:
作為觀課者,形成于思,有備而來,才能高效捕捉課堂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斷,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作為被觀察者,要勇于曬自己教學,并能積極傾聽他人的意見,直面自己的不足,綜合同伴觀察和自我判斷,做出及時有效的改進行為,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通過觀課議課碰撞思維對話,實現突破與創新,共振教學思維,從而不斷地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1]夏君.觀課議課,共振教學思維[J].現代教育,2011,1-2: 53-54
[2]吳小輝.問題導學之有機化合物教學的探幽入微——“乙烯”課例的教學及反思[J].化學教與學,2015(1)
[3]時亞中.觀課議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1-2:133-135
[4]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上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08-0546(2017)09-0024-04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7.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