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娟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呼吸功能訓練的應用
高 娟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探討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呼吸功能訓練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88例心胸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是否采取呼吸功能訓練進行分組;對照組占46.59%(41/88),采取常規(guī)的心胸外科手術護理;觀察組占53.41%(47/88),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呼吸功能訓練,包括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有效咳嗽訓練、人工阻力呼吸訓練、呼吸操訓練;對比兩組患者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肺不張、胸腔積液、肺炎、呼吸衰竭等為主,并以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作為觀察指標。結果 觀察組未發(fā)生肺不張、胸腔積液、肺炎、呼吸衰竭等呼吸道并發(fā)癥,對照組發(fā)生3例肺不張、2例胸腔積液、1例肺炎、1例呼吸衰竭,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應用呼吸功能訓練,可顯著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對于加快術后康復、重建呼吸功能均具有積極作用。
心胸外科手術;呼吸功能訓練;呼吸道并發(fā)癥
心胸外科手術的操作時間長,且手術對下呼吸道的創(chuàng)傷性大,刺激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可避免地影響呼吸功能;另外,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往往缺乏呼吸功能訓練的相關知識,未能及時進行有效的呼吸功能訓練[1]。眾所周知,心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的呼吸功能障礙作為引起肺不張、胸腔積液、肺炎、呼吸衰竭等呼吸道并發(fā)癥的重要危險因素。對此,在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應用呼吸功能訓練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針對心胸外科手術的呼吸功能訓練,以呼吸肌及相關的功能鍛煉為主,旨在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手術患者88例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是否采取呼吸功能訓練進行分組;對照組占46.59%(41/88),男患組內(nèi)占58.54%(24/41),女患組內(nèi)占41.46%(17/41);年齡35~61歲、平均(48.7±3.5)歲;類型:擇期手術組內(nèi)占70.73%(29/41)、急診手術組內(nèi)占29.27%(12/41);觀察組占53.41%(47/88),男患組內(nèi)占57.45%(27/47),女患組內(nèi)占42.55%(20/47);年齡36~60歲、平均(47.5±3.3)歲;類型:擇期手術組內(nèi)占70.21%(33/47)、急診手術組內(nèi)占29.79%(14/47);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不給予呼吸功能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呼吸功能訓練,包括腹式呼吸訓練,采取平臥體位,充分放松,左右手分別平放于胸部、腹部,吸氣與挺腹同步開展,但胸部不動;用口徐緩呼氣,同步收縮腹部;腹式呼吸8次/min,每次腹式呼吸訓練持續(xù)15 min;縮唇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分別用鼻、用口進行吸氣、呼氣,且呼氣過程中以吹口哨狀的形式放緩呼氣速率,同步收縮腹部,控制呼氣的時間約為吸氣時間的2倍或3倍,盡可能深吸氣,慢呼氣,縮唇呼吸8次/min,每次縮唇呼吸訓練持續(xù)15 min;有效咳嗽訓練,指導患者保持便于呼吸的舒適體位,進行5次左右的深而慢呼吸,且深吸氣,并屏氣2 s,收縮腹部,頭頸部往前傾,用力咳嗽,將呼吸道分泌物咳出;若咳嗽無力時,可輕拍患者的背部;人工阻力呼吸訓練,選擇呼吸功能訓練的氣球,指導患者在正常深呼吸完成后,用力吹氣球,直至吹盡氣為主,每次持續(xù)4 min左右;呼吸操訓練,指導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屈肘關節(jié)時吸氣,展肘關節(jié)時呼氣;平伸兩臂時吸氣,復原時呼氣;雙腿屈膝、雙臂上舉外展時吸氣,復原時呼氣。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肺不張、胸腔積液、肺炎、呼吸衰竭等為主,并以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作為觀察指標[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
2.1 兩組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未發(fā)生肺不張、胸腔積液、肺炎、呼吸衰竭等呼吸道并發(fā)癥,對照組發(fā)生3例肺不張、2例胸腔積液、1例肺炎、1例呼吸衰竭,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對比s,d)
組別n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對照組415.63±2.7412.8±3.51觀察組474.39±2.169.65±3.47 t 4.5244.875 P 0.0310.026
在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應用呼吸功能訓練,作為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重建呼吸功能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呼吸功能訓練,結果可知,觀察組未發(fā)生肺不張、胸腔積液、肺炎、呼吸衰竭等呼吸道并發(fā)癥,對照組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分析本研究的呼吸功能訓練可知,包括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有效咳嗽訓練、人工阻力呼吸訓練、呼吸操訓練,患者容易掌握、接受、配合,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和預后[3,4]。其中腹式呼吸訓練可控制呼吸,改善通氣、換氣功能,提高呼吸的效能。縮唇呼吸訓練注重減慢呼氣的流速,通過延長呼吸時間,有效排除肺泡氣,亦可改善通氣、換氣功能;有效咳嗽訓練可有效排除呼吸道分泌液;必要時,結合拍背,可將呼吸道分泌液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另外,人工阻力呼吸訓練、呼吸操訓練,可有效防止支氣管過早壓癟,呼吸功能[5]。由本研究表2可知,觀察組胸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進一步提示在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應用呼吸功能訓練,可顯著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對于加快術后康復、重建呼吸功能均具有積極作用。
[1] 林世紅,韋成信,戴艷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綜合應用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23(2):103-104.
[2] 段東奎,李 偉,蘇鵬飛,等.心胸外科術后呼吸機脫機時間對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4,12(16):2577-2579.
[3] 潘麗華.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09(6):71-72.
[4] 亢曉慧.綜合呼吸功能護理訓練對于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的作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3):154-156.
[5] 曹萌萌.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綜合應用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7):1266-1268.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5.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