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倫雪萍,吳云珊,蔡歡歡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心胸外科,廣東 廣州 510700)
肺癌術后康復運動依從性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周海燕,倫雪萍,吳云珊,蔡歡歡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心胸外科,廣東 廣州 510700)
目的 了解肺癌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的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肺癌術后康復行為依從性調查問卷,對102例肺癌術后患者進行調查。結果 術后天數越長,行為依從性越好(P=0.004);文化程度越高,行為依從性越好(P=0.001);職業體力強度越高,行為依從性越好(P=0.017);入院前每周總運動時間越長,行為依從性越好(P<0.001)。結論 肺癌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影響因素較多,護士應關注術后早期、文化程度低、職業體力強度低及平時缺少運動的患者,指導患者堅持合理的康復運動,提高其術后康復質量。
肺癌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影響因素
有效的肺康復可減少心肺并發癥風險和健康相關支出;縮短住院時間;增加運動耐力、肺功能測定結果和動脈血氧分壓;減輕精神癥狀如焦慮、憂郁等;提高生存質量[1-2]。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有不少患者對早期康復訓練存在不依從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疾病的康復。為了解肺癌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的影響因素,我們采用自行設計的肺癌術后康復行為依從性調查問卷,對106例肺癌術后患者進行調查,為提高肺癌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設計為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即在同一時間截點,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30日,采用典型抽樣的方法選擇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心胸外科住院肺癌術后患者106例。納入標準:①小學以上文化水平;②能理解本次調查的內容及目的;③病情許可并知情同意者。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6份,收回有效問卷102份,無效問卷4份,有效回收率為97.33%。有效問卷中,男59例(52.7%),女53例(47.3%)。年齡19~78例,平均年齡(50.67±12.53)歲;術后中位天數(6.3~8)天,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53例(47.3%),高中/中專24例(21.4%),大專15例(13.4%),本科及以上20例(17.9%)。婚姻狀況:已婚103例(92%),未婚6例(5.4%),離異3例(2.7%)。月收入:<3000元65 例(63.73%),3000~5000元12例(11.76%),>5000元25例(24.51%)。工作狀態:在職71例(63.4%),下崗8例(7.1%),退休33例(29.5%)。醫療費用:公費6例(5.4%),自費35例(31.3%),醫療保險54例(48.2%),新農合17例(15.2%),收入來源:工資44例(39.9%),退休金27例(24.1%),低保6例(5.4%),經商35例(31.3%),職業體力強度:輕,戶內日常工作62例(55.4%),中,一般體力勞動47例(42.0%),重,重體力勞動3例(2.7%),入院前每周運動時間:≤1小時22例(19.6%),1~2小時11例(9.8%),2~3小時6例(5.4%),>3小時73例(65.2%)。
1.2 調查內容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調查表:為自設問卷,內容包括職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照顧者、月收入及醫療費用等13項內容。
②行為依從性調查表:是在參考文獻[3]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并經5位專家評審,共包含21個條目,每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1-從不、2-極少、3-偶爾、4-經常、5-總是。其中,第13、14、15、16、17、21條目為反向賦分條目。量表最高分為105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進行術后康復運動行為越好、依從性越高。
1.2.2 調查方法
調查遵循自愿、保密原則,由經培訓過的護理師及筆者親自發放問卷,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講明作答要求,必要時給予個人指導以確保被試正確理解問卷,但不作誘導、暗示。采用不記名方式完成問卷,時間15~30 min。調查員問卷調查完畢,在調查對象離開之前,檢查結果是否完整,盡量減少缺失數據。
1.3 統計方法
數據資料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以行為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后天數對行為量表評分有影響(P=0.004),具體表現為,術后天數越長,行為依從性越好;教育水平對行為量表評分有影響(P=0.001),具體表現為,文化程度越高,行為依從性越好;職業體力強度對態度量表評分有影響(P=0.017),具體表現為,職業體力強度越高,行為依從性越好;入院前平均每周總運動時間對行為量表評分有影響(P<0.001),具體表現為,每周總運動時間越長,行為依從性越好。見表1。

表1 行為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術后天數越長,行為依從性越好
分析原因可能為開胸手術創傷大,術后早期疼痛多較劇烈,尤其是咳嗽及活動時加重,疼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會因此使患者放棄康復運動,不利于其功能的恢復[4]。隨著術后時間的推延,疼痛的程度有所減弱,患者康復運動相對較前配合。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術后早期依從性差的特點,減輕患者術后傷口的疼痛,鼓勵患者在疼痛間歇期及時進行康復運動,提高其運動的依從性。
3.2 文化程度越高,行為依從性越好
可能因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術后肺康復運動的內容和意義,對疾病和治療的認識比較深入,在應對肺康復運動的問題時,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積極配合康復運動。提示患者對疾病及康復相關知識了解不足,可造成運動依從性差,這與劉繼紅等[5]研究一致。
Bandura[6]曾指出:即使當個體認為結果是由自己決定的,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仍會放棄行動,認為行動是徒勞的。所以,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還必須提供給他們更多的相關知識以提高其運動依從性。
3.3 職業體力強度越高,行為依從性越好
這可能因為術前從事職業體力工作強度較強的患者一般體質較好,活動耐力相對較強,疼痛的耐受能力較強,受疼痛及活動耐力影響較少,故術后肺康復運動依從性相對較好。因此,醫護人員對術前從事職業體力工作強度弱的患者應進行耐受能力的評估,注意循序漸進,及時調整康復計劃以適應患者的耐受能力,從而提高患者對康復鍛煉的依從性。
3.4 入院前平均每周總運動時間越長,行為依從性越好
術前每周總運動時間較長的患者,其運動保健意識較強,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肺康復運動,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康復運動。所以,對保健意識低的患者,醫護人員多給予鼓勵,增強其自信心,強化患者功能鍛煉的意識,使其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康復運動[7]。
綜上所述,肺癌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影響因素較多,護士應關注術后早期、文化程度低、職業體力強度低及平時缺少運動的患者,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在早期宣教中,改變患者的認知系統和價值系統;在患者開始嘗試功能運動時,減輕患者痛苦,消除其對后果的顧慮,把握最佳康復時機,提高患者對康復運動的依從性,達到提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目的。
[1] Cesario A,Ferri L,Galetta D, et al. Pre-operativ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surgery for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07,57(1):118-119.
[2] Bozzone A,Romanelli A,Magrone G, 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e-and postoperative treatment[J]. Rays,2004,29(4):431-433.
[3]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8,264-265.
[4] 高 麗,穆 紅,呂穎靜.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運動依從性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09-4112.
[5] 劉繼紅,閻 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氧療依從性影響因素及護理現狀[J].現代臨床護理,2010,9(2):64-66.
[6] Bandura A.Seif-ffficacy: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2014,84:191-215.
[7] 時 靜,周志燕,劉臘根.肺癌患者肺康復運動依從性的調查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5):12-14.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5.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