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金蓉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貴港 537100)
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滕金蓉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貴港 537100)
目的 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觀察探究。方法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兩組的護理效果及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同樣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以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塞患者進行臨床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體及語言功能,且患者滿意度高,因而具備了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腦梗塞;臨床護理
腦梗塞屬于由血栓脫落或動脈粥樣硬化引發腦血管閉塞進而出現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這一疾病通常易發于中老年群體中,且一旦發病,其致殘率或死亡率均相對較高,患者的治愈率較低,能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1]。鑒于此,本研究對腦梗死患者在護理期間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進行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研究,并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護理研究,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2.5±8.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具體為:(1)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當患者處于健側臥位時,給予其軀干前后各一高枕,對患者的身體進行穩定。當患者處于患側臥位時,為避免其患肢受到壓迫,可將其前臂外旋,掌心向上,置于前伸位。并注意應經常協助患者進行體位的更換,以防止出現壓瘡或關節攣縮等。(2)進行語言功能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多進行噘嘴、張口、彈舌及鼓腮等練習,以單字音節開始進行鍛煉,并在患者能夠正確發音后增加字數進行重復訓練。(3)進行肢體康復護理,首先給予其床上的主動與被動訓練,對患者的肌肉組織進行按摩,并對其踝關節等位置進行運動鍛煉。對于無法自行下床的患者,需通過其健側進行被動訓練。在患者的肌力水平逐漸得到恢復后,可進行適當的主動性訓練,如扶墻而立、自行吃飯、穿衣等,并在患者恢復至一定水平后開始進行步行鍛煉。
1.3 療效判定
對本組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如下:基本康復,患者的功能改善評價達90%或以上,且患者的生活能力狀態為0級;顯效,患者的功能改善評價在46%~89%間,且患者的生活能力狀態為1~3級;有效,患者的功能改善評價在18%~45%間;無效,患者的功能改善評價<1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42例患者中,有18例基本康復,12例顯效,6例有效,6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5.7%;對照組42例患者中,有13例基本康復,8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3.8%,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42例患者中有27例非常滿意,14例滿意,1例不滿意,總滿意率達97.6%;對照組42例患者中有23例非常滿意,12例滿意,7例不滿意,總滿意率為83.3%(x2=11.837,P=0.001),可見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腦梗塞,即腦梗死,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能占到全部腦卒中發病率的80%左右,臨床上通常可表現為半身不遂、猝然昏厥、智力障礙以及言語障礙等等,這一疾病會給患者帶來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巨大痛苦與負擔[2]。腦梗塞患者的恢復周期較長,且患者在恢復期間的自理能力很差,因而需要進行相關護理工作,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是一種護理效果較為顯著的模式。
早期康復護理模式中,通過對患者進行體位、語言及肢體的康復護理,一方面,利于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患者出現急性復發進而威脅到其生命安危,另一方面,則能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3]。有研究顯示,在腦梗塞患者發病前三個月是患者最重要的一段恢復語言及肢體功能的時間,在此時通過對患者的語言、肢體功能進行鍛煉,能促使患者恢復肢體及語言功能,進而加快患者的整體恢復進程[4]。在本研究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要顯著高于常規護理模式下的對照組,且患者滿意度同樣如此(P<0.05),證明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臨床上有較為顯著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進行臨床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加快患者的肢體及語言功能恢復,并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行推廣應用。
[1] 龍梅香,鄭嫦燕,傅 麗,等.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應用臥式康復操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2):1648-1651.
[2] 唐則鳳.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6):75-77.
[3] 周 云,曾 欣.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塞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6,29(28):114-115.
[4] 郭 勤.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塞的干預效果觀察[J].心理醫生,2016,22(36):250-251.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4.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