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群
(重慶市巫溪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5800)
分析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影響
劉春群
(重慶市巫溪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5800)
目的 探究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來我院分娩的初產婦86例作為研究對象,遵循隨機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產婦泌乳時間及新生兒喂養情況。結果 經護理后,觀察組泌乳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提升新生兒母乳喂養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應用于初產婦母乳喂養指導過程中,能夠有效縮短產婦泌乳時間,提升新生兒母乳喂養率,值得臨床推廣。
產前護理;產后護理;初產婦;母乳喂養
新生兒出生后的所需營養物質主要來源于母乳,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抗體,適合新生兒消化、吸收[1],可有效增強新生兒免疫力。但因初產婦缺乏生育經驗,對母乳喂養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基于此,護理人員應加大對初產婦護理過程的重視程度,本文重點探究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來我院分娩的初產婦86例作為研究對象,遵循隨機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年齡20~33歲,平均年齡(26.38±1.69)歲,分娩方式:10例剖宮產、33例自然分娩;觀察組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98±1.52)歲,分娩方式:11例剖宮產、32例自然分娩。兩組初產婦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式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產前針對性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根據初產婦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其年齡、工作情況等多方面因素,加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首先,仔細講解有關分娩健康知識,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2],教會其母乳喂養的技巧、姿勢,叮囑乳房護理知識,要求使用適當的催乳食物,制定完善的飲食指導方案;其次,樹立產婦母乳喂養信心,調理好身體,保持其愉快的心情,確保產前休息時間。
1.2.2 產后針對性護理干預:產婦完成分娩30分鐘后,讓新生兒吮吸乳頭,隔30分鐘后再進行吮吸,刺激其分泌乳汁。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向產婦展示正確擠奶方式,教會其哺乳技巧,協助產婦做好乳房護理工作,用40℃~45℃的熱毛巾熱敷乳房雙側,約持續5分鐘,促進產婦泌乳。糾正產婦對母乳喂養的錯誤觀念。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對新生兒的喂養頻率,適當提供恰當的催乳食物。針對乳汁分泌不足的問題,護理人員應及時檢查,保障產婦、新生兒的安全,為新生兒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3]。
1.2.3 心理干預:初產婦缺乏分泌經驗,對分娩過程存在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結合產婦實際情況,加入針對性心理干預,調整其心態,幫助產婦進入“母親”角色,緩解其母乳喂養壓力,消除不必要的恐懼、擔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泌乳時間,記錄產婦乳汁分泌時間;觀察兩組新生兒喂養情況:分為人工喂養、母乳喂養、混合喂養。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泌乳時間
經護理后,觀察組產婦<24小時泌乳數達13例,比對照組多9例;同時,觀察組24~48小時泌乳例數達20例,比對照組多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泌乳時間對比[n(%)]
2.2 喂養情況
經護理后,觀察組人工喂養新生兒僅1例,比對照組少5例;同時,觀察組母乳喂養例數達39例,比對照組多1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喂養情況對比[n(%)]
初產婦缺乏分娩經驗,對新生兒母乳喂養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產前、產后護理干預措施,指導產婦進行科學喂養,為新生兒提供充足的營養。本文研究結果證明,觀察組24小時內分泌的例數比對照組多9例,且母乳喂養率達90.69%,說明觀察組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方式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部分產婦在產后初期可能存在奶水減少、沒奶等問題,其有可能放棄母乳喂養[4],不利于新生兒的成長。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保護好乳房,教會產婦母乳喂養技巧,促使泌乳反射,提升母乳喂養率,改善新生兒、產婦的預后。需要注意的是,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攝入正確的食物,叮囑產婦充分休息,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保障乳汁分泌的充足性。
綜上所述,將產前及產后護理干預應用于初產婦母乳喂養指導過程,能夠有效縮短泌乳時間,提升母乳喂養率,值得臨床推廣。
[1] 路妍妍,高永梅,樸 麗,等.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對乳頭凹陷初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3):1166-1168.
[2] 胡 靜,肖 紅,鄒 穎,等.無保護會陰分娩技術用于初產婦會陰分娩效果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4):413-419.
[3] 溫穗文,成金煥,黃旭君,等.初產婦孕期體重管理及助產士連續護理模式對妊娠結局影響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35(24):4037-4039.
[4] 錢秀君,錢丹艷,吳春燕,等.階段性護理干預對改善初產婦分娩疼痛感及促進產程進展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6,15(9):856-858.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34.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