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英,江 莎
(武漢市武昌醫院1.精神科;2.重癥醫學科,湖北 武漢 430071)
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觀察
許 英1,江 莎2
(武漢市武昌醫院1.精神科;2.重癥醫學科,湖北 武漢 430071)
目的 探討分析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試驗組實施聯合心理護理,對比患者情緒變化與自我接納情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抑郁癥狀與自我接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方式護理后,試驗組抑郁癥狀及自我接納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抑郁癥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可緩解不良情緒,提高自我接納程度。
心理護理;抑郁癥;情緒;自我接納
抑郁癥,臨床上,以思維遲緩、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如今,大量學者經研究認為,抑郁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心理干預,至關重要,與患者心理康復存在密切聯系[1]。在此,本文以78例患者為對象,探討分析了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9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臨床上,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思維遲緩,憂慮感傷,且注意力不集中。(3)年齡20~50歲,性別不限。(4)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年齡<20歲,或者年齡>50歲的患者排除。(2)伴有意識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3)患有腦血管疾病、腦炎等疾病的患者排除。(4)患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肝炎等疾病的患者排除。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1~47歲,平均(39.4±5.28)歲。試驗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0~49歲,平均(40.1±4.97)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如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病房護理、飲食干預、病情監測等,試驗組,聯合心理干預,如下所示:(1)健康教育:護士定期組織知識講座,向患者介紹抑郁癥的相關知識,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意識到心理情緒對疾病的影響,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引導患者維持良好心理狀態,控制病情,達到恢復社會功能的目的。(2)團體心理干預:護士組織一系列活動,如心理故事、心理游戲、心理劇等,促進患者心靈成長,漸漸改變其行為,改善其認知,促使患者正確認識自我,更深層次理解自己,強化人際溝通,樹立競爭合作意識,提升心理能量,升華心理品質。(3)個體心理干預:護士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通過認知療法、一對一輔導、催眠等方式,配合相關治療技術,幫助患者減壓,放松心情,緩解負面情緒,如焦慮、不安、煩躁、抑郁等,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
1.3 觀察指標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2],評估患者抑郁癥狀,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同時,通過自我接納問卷,調查患者自我接納情況,總分值64分,分值越高,說明自我接納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對于本次研究所用的所有數據,均錄入至EXCEL表格中,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查,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不同方式護理后,試驗組SDS評分及自我接納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SDS評分與自我接納程度(±s,分)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SDS評分與自我接納程度(±s,分)
組別 n SDS評分 自我接納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9 71.3±5.97 43.9±7.21 25.1±4.25 56.2±5.69對照組 39 70.8±6.02 57.3±8.95 24.6±5.01 47.9±6.51 t 0.368 7.281 0.475 5.994 P 0.713 0.000 0.636 0.000
近年來,來源于生活、工作及學習等多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加,導致抑郁癥發病率逐年升高。抑郁癥患者,住院治療后,社會角色有所變化,部分患者,受生活環境改變影響,加之人際關系改變,難以適應,誘發心理問題。在此情況下,加強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心理護理(mental nursing),指護理期間,護士采取各種方式及途徑,如心理學與技術,積極影響患者心理活動,實現護理目標的心理治療方法[3]。近些年,醫療改革不斷推進,“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得到推廣,心理護理的作用日漸突出,成為臨床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護理,需堅持4個基本原則,即交往的原則、啟迪的原則、針對性原則及自我護理的原則[4]。本次研究中,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綜合評價患者心理狀態,制定護理計劃,聯合健康教育、團體心理干預與個體心理干預,給予患者優質護理服務,從多個層面,疏導患者心理情緒,緩解負性情緒,積極配合治療,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結果顯示,經護理,試驗組SD評分與自我接納評分分別為(43.9±7.21)、(56.2±5.6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7.3±8.95)、(47.9±6.51)。可見,抑郁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緩解抑郁情緒,提高自我接納程度,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 王興成.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0):1522-1524.
[2] 王鳳艷.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08):174-175.
[3] 翟利杰.心理護理對抑郁癥病人情緒與自我接納的干預價值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8(08):98-99.
[4] 冷文娟,羅 新.對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后的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6):125+12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4.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