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羅田縣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黃岡 438627)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
張愛軍
(羅田縣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黃岡 438627)
目的 研究分層級管理的作用,分析該管理模式對提升護理質量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醫院不同科室的護士72例,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人員綜合因素來考慮,如服務年限、職位高低、能力高低等進行分層級管理,對比實行護士分層級管理前后護理質量。結果 實施分層級管理模式后的護理人員綜合能力均高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實施前(P<0.05)。結論 通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調動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提高了護理質量,降低了意外發生率及護理差錯率,建立了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
護士分層級管理;護理;管理質量
目前臨床護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缺乏,護理工作繁瑣及工作量大,未能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工作導致患者滿意度低或緊張的護患關系[1]。針對以上情況,我院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嘗試,改變目前現狀的護理管理模式,對護理人員進行不同級別細分,并規范化、合理化,整合護理隊伍配置并加以優化,提高護理團隊水平。目前,我院對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還處于試運行階段,為保證此模式的有效性,現對我院72名護理人員進行實踐對象,隨后對120例患者為隨訪對象。實施分層級管理后,護理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護理質量得到保障,方法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神經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國醫堂等5個隨訪科室的護理人員72名、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23.6±3.2)歲;職位:護士長:12例,資深護士:16例,普通護士:29例,助理護士:15例;工齡:5例<1年,25例>1年并≤5年,29例≥5年并≤10年,13例>10年;學歷:本科8例,大專43例,中專21例。隨訪患者對象各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6.3±11.2)歲,其中神經內科21例,外科18例,婦產科44例,兒科26例,國醫堂11例。
1.2 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初步試運行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方法如下:(1)根據護理人員的職位高低、工齡年限、資歷高低、綜合能力等劃分不同的層級級別,一共分為4級護理層級:1級為助理護士;2級為綜合護士;3級為資深護士;4級為護士長。(2)對各層級護理人員進行不同分工,1級人員負責基礎護理工作,如:扎針、換藥、測量、傷口清潔等護理工作,做好各項基本記錄;2級人員負責對1級人員的工作內容進行檢查、指導、護理操作手法宣講、護理級別評估;3級人員以分配工作內容,合理分配護理資源,指導1、2級人員護理工作,指正護理差錯事項,并對緊急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4級人員檢查、指導3級人員的工作情況,協助解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開展護理內部的培訓指導,提高各級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及專業素質,減少護理差錯率。(3)建立護士分層級管理體系,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力度,由4級人員安排培訓,周期3個月一次,培訓內容:專業理論知識,熟練護理人員操作手法,疾病癥狀應急處理方法等。制定考核指標,針對培訓后的護理人員統一考核,包括理論與實踐知識,不達標者再次培訓考核,直到達標為止。(4)根據護士綜合能力設置工作權限與待遇,作為資深級護士應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護理會診、應急能力活動中發揮良好的護理專業性,充分體現分層級的重要性。設置獎懲制度,結合護士職位高低、資歷高低、能力高低等為考核指標等確定績效獎金,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熱情。(5)采取彈性排班制度,改變傳統兩班倒模式,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合理調節護理人員工作時間,避免護理人員因工作時間長而疲勞及產生抱怨情緒、增加意外發生率或護理差錯率,影響工作質量。
1.3 觀察指標
對比護理人員進行不同分工后:護理人員綜合能力評分、護理合格率、意外事作發生率及護患爭執率,其中護理水平評分主要包括綜合護理、環境衛生、應急能力、記錄文件、護理手法等,意外事故包括藥物輸錯、摔傷、記錄不良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WOKOOL 12.0測試軟件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整體護理水平評分。實施層級管理的作用,運用此模式后護理人員整體護理水平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護理合率率及糾紛率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護理人員綜合能力考評得分(±s,分)

表1 護理人員綜合能力考評得分(±s,分)
組別 綜合護理 環境衛生 應急能力 記錄文件 護理手法實施后 96.8±1.5 97.4±0.6 98.2±1.9 99.3±1.4 96.9±1.7實施前 84.7±1.8 86.2±1.7 88.8±1.6 89.4±1.8 90.2±0.8

表2 護理合格率及糾紛率對比[n(%)]
我國目前的傳統護理模式落后,不能滿足患者對醫療護理更高層次需求,護理人員以重復機械操作為主,工作積極性不高,護理服務冷漠,未能以患者切身利益為核心,工作量較大,未能合理分配護理工作,護理人員帶不良情緒上崗,使得護患關系日漸緊張,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及應急能力不足,綜合各項不良使得醫院整體的護理水平滯后,醫院應采取有效措施,對護士采取個異針對性輔導,增強護理人員綜合能力。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研究改善,對護理管理工作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通過對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此模式細化了護理工作內容,對資歷高低、能力高的低護理人員做出不同的工作指標,確保了各層級護理人員優先完成工作指標,完成由易到難的護理過程,增強自我成就感[2]。指定考核指標,采取能者上任,護理人員通過良性競爭,相互幫助與配合,資歷高的護士輔導資歷淺的護理,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有助于護理管理質量的提高,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
醫院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綜合能力考評后,提高了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平衡了護理人員護理能力的差異化,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提升綜合護理水平,以患者切身利益為目標,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率。
[1] 劉曉輝.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121-122.
[2] 夏銀蘭.探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9):249-250.
[3] 李玉瓊.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5,(14):166-16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1.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