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瑩
(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穴位按摩對持續性軀體疼痛障礙患者的干預效果觀察
譚 瑩
(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目的 探討穴位按摩對于持續性軀體疼痛患者焦慮和疼痛程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在我院門診確診并入住我院身心疾病科的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相應疼痛部位的穴位按摩。應用HAMA焦慮量表和疼痛數字評分進行評價。結果 試驗組患者在穴位按摩5天后疼痛及焦慮評分較對照組均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穴位按摩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和焦慮狀態,提高患者舒適度。
穴位按摩;持續性軀體疼痛;焦慮;疼痛程度
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是軀體形式障礙的一個亞型,屬于神經癥范疇。主要表現為軀體各個部位發生的持久性疼痛,性質可為模糊的鈍痛、脹痛、酸痛或銳痛,位置可位于體表、深部組織或內臟器官,但經醫學檢查不能發現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穴位按摩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成分,是經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的局部刺激,通過經絡傳導,達到疏通經絡、調動機體抗病能力、調節臟腑血氣等功效,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1]。本研究是在常規鎮痛藥物的基礎上,同時對持續性軀體疼痛障礙患者施以緩解疼痛部位的穴位按摩的干預,評價其改善患者疼痛和焦慮癥狀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在我院門診確診并入住我院身心疾病科的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診斷標準[2];②年齡≧18周歲;③經各項醫學檢查未發現與主訴相符的軀體器質性病變;④患者意識清楚,對自我感受和認知能準確表達;⑤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智力障礙或者人格障礙者;②已確診的有嚴重軀體器質性病變者;③非志愿參加本研究者;④相應疼痛部位有外傷等因素不能進行缺位按摩者。所有患者經兩名精神科醫生確診。
采用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名。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小學及以下 初中及高中 大學及以上對照組 30 14 16 63.70±11.80 5.63±1.84 5 16 9試驗組 30 17 13 62.03±11.10 5.60±1.79 7 16 7 x2/t 0.601 0.564 0.071 0.164 P 0.438 0.575 0.944 0.921組別 n 性別 年齡(歲) 病程(年) 文化程度男女
1.3 護理方法兩組均以連續護理5天為1療程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穴位按摩。①按壓穴位:依據中醫操作規范,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選擇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的穴位進項按摩。如胃痛患者按壓中脘、天樞、足三里(雙)等穴位。②操作方法:取穴后,用75%乙醇擦拭按壓穴位兩次;用拇指、示指進行垂直按壓,手法由輕到重,以按壓部位感到酸、脹或者發熱并且能夠耐受為宜,按壓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反應,并詢問患者有無不適。③頻率時間:每次每穴按壓60 s,間歇60 s,共按壓3~5次,共10 min,并連續5天早晚各一次。
1.4 效果評價方法
1.4.1 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本量表共設有14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0分無癥狀、1分癥狀輕微、2分癥狀中等、3分癥狀較重、4分癥狀極重。總分≧29分,可能為嚴重焦慮;≧21分,肯定有明顯焦慮;≧14分,肯定有焦慮;超過7分,可能有焦慮。患者得分≦7分為臨床治愈,減分率≧50%為有效,減分率<50%為無效。
1.4.2 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又稱為11點疼痛數字等級量表,將一條直線分為十段,分別用1~10進行標記,要求患者根據自己疼痛情況進行打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
1.5 療效判定標準
結果測量由一名臨床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與本試驗的研究者共同進行結果測量。分別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干預前、持續干預1療程(5天)后進行漢密頓焦慮量表以及疼痛數字評分法進行測量。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測量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漢密頓焦慮量表以及疼痛數字評分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1個療程后,患者疼痛及焦慮癥狀有所緩解,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有所下降,組內比較結果,組間比較結果。見表2。
3.1 持續性軀體疼痛障礙患者護理的發展方向
疼痛作為身心最不舒適的表現,常常是以患者的主觀體驗和感受作為衡量指標,缺乏客觀評定指標。而軀體疼痛障礙的患者往往因為身體各個部位的疼痛及不適反復求醫,經各種醫學檢查,采用藥物治療、甚至外科手術治療而療效甚微。一方面疼痛的癥狀反復發作,得不到改善,往往會導致患者的情緒易怒,出現焦慮、抑郁等情況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而非藥物治療的方法作為管理患者慢性疼痛的系統方法之一正越來越廣泛的被采用,并取得很好療效。因此,采用有針對性的無創的護理方式通過改善患者的情緒來達到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將成為今后疼痛有效管理的一個方向。
表2 兩組HAMA焦慮得分、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HAMA焦慮得分、疼痛評分比較(±s,分)
NR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30 19.33±5.719 13.53±5.184 3.77±1.591 2.13±1.196對照組 30 19.07±5.239 11.23±3.181 3.83±1.577 1.47±0.937 t值 0.188 2.071 ﹣0.163 2.404 P 0.851 0.043 0.871 0.019組別 n HAMA評分
3.2 穴位按摩對于緩解疼痛及焦慮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中國傳統醫學診療常用的方法,梁芳[1]、傅小鳳[3]等學者分別研究了穴位按摩聯合耳穴壓豆對于緩解慢性胃炎患者的慢性疼痛、焦慮以及穴位按摩對于上尿路結石患者的急性疼痛的作用效果,結果顯示穴位按摩對于患者慢性以及急性疼痛的緩解均有良好效果;另外,有研究[4-5]表明,穴位按摩對于癌癥患者化療后的的疼痛以及癌性疼痛均有明顯緩解作用。穴位按摩中用拇指或食指對選定穴位進行點法、按法、壓法、揉法等的按摩,能起到疏通經絡的傳導作用,使人體運行氣血的通路通暢,內通臟腑,外絡肢節,貫穿統一,使人體整體通暢,血氣流通[6]。
3.3 穴位按摩為緩解持續性軀體疼痛障礙患者提供有效方法
持續性軀體疼痛障礙又稱為心因性疼痛,患者往往是由于社會、心理的問題導致的。穴位按摩時護理人員與患者有較長時間的肢體接觸,一方面能夠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懼感,減輕焦慮感達到治療患者的效果;另一方面穴位按摩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更深層次的溝通、交流,對于了解患者病情的變化,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穴位按摩作為我國特色的現代護理干預措施的其中之一,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理念,體現了護理人員的人文精神,增強了護患間的有效溝通,達到調動患者積極情緒,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舒適的重要作用,應該作為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臨床工作之中。
[1] 梁 芳.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對慢性胃炎疼痛和焦慮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19):2419-2421.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NI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8.
[3] 傅小鳳.穴位按摩護理干預對上尿路結石疼痛的影響[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12):1163-1163.
[4] 肖艷平.穴位按摩配合角調式音樂減輕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疼痛[J].護理學雜志,2013,28(11):11-12.
[5] 孫麗華.太沖、丘墟穴位按摩緩解中晚期肝癌患者疼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23(23):37-38.
[6] 林 紅,等.內關穴治療痛癥的文獻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4):57-5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1.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