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琴+黃智敏+游凌翔+黃小華
摘 要 以網絡輿情為切入點,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N研究所為樣本,對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群體網絡輿情的群體構成、表達媒體和特點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其在危機意識、網絡監管等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研院所加強網絡輿情控制和引導的對策,以期推動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管理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 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網絡輿情;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61-03
科研院所網絡輿情特指與科研人員群體相關的、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對某些“焦點”“熱點”問題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帶有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互聯網的普及與縱深發展,使公眾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通過網絡表達意見、情緒和態度變得更加便捷和頻繁,并使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也呈現常態化、擴大化和復雜化趨勢[1]。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數字技術帶來新的信息環境,普通大眾用博客、微博、論壇、網絡社區、微信等傳遞與分享信息,其具有內容多樣化、自主性強、業余性突出、傳播效率高等特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最新《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手機網民規模發展迅速,手機網民規模發展迅速達到6.95億,占比提升至95.1%[2]。科研人員作為網絡媒體的受眾群體之一,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理性的獨立思考意識、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新的媒介和傳播環境也對科研院所管理服務工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研究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網絡輿情引導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科研院所科研群體網絡輿情的構成特點
1.1 群體構成
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N研究所(本文之后所有數據以及現狀調查均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N研究所為例,以下簡稱N研究所)為例,截至2016年底,在職科研人員專業技術職務構成中高級職稱占比21.05%,中級占比56%,初級占比17%,其中碩士及博士占比58.95%,本科占比24%,35歲及以下人員占比53.68%,36~50歲人員占比21.1%,55歲及以上人員占比10%。N研究所科研人員群體呈現出職稱結構上升空間大、學歷結構高知化、年齡構成年輕化特點。
1.2 網絡表達媒體及內容
網絡輿情的一般表現途徑包括:網絡新聞,新聞跟帖,論壇帖文,以博客、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搜索引擎,移動互聯網終端,網上調查,網上簽名,網絡發起線下活動等[3]。調查顯示N研究所科研人員使用網絡表達與交流媒體主要為:微信、QQ、論壇、博客、音視頻客戶端、新聞客戶端等,其中微信擁有率97.89%,QQ使用率更是高達99.79%。多渠道的媒介交流,擺脫了審核和把關的束縛,科研群體網絡表達內容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有科研專業領域的內容,更有隨意性個人化的言論,表現形態更是涵蓋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方式。
1.3 科研人員群體網絡輿情的特點
有學者從社會學視域考察輿情的定義,認為輿情是指社會各階層民眾對社會現象所持有的情緒、態度、看法、意見和行為傾向,尤其是對社會管理者和社會公共事務所持有的情緒、態度、意見等[4]。信息化背景下,各路媒體百家爭鳴,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筆者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總結發現科研群體網絡輿情具有擴散速度快、觀點多元化、控制難度大、社會影響大等特點。人類的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向網絡行為、網絡關系轉化和融合,使得不同國家、機構、組織和個人的信息可以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擴散、引起大范圍關注,甚至引發突發事件[5]。由于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的知識層次、社會地位、單位性質,容易形成“暈輪效應”,根據傳播學“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某一行業或者專業內具有權威性的人群更容易讓身邊的普羅大眾產生信服。
2 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危急意識薄弱
意識決定行為,傳統媒體壟斷新聞議程設置的時代已經遠去。網絡技術的發展導致信息從發布到產生結果的周期縮短,范圍增加,強度和深度多維化。網絡給予網民自由討論的空間,但一些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決定了管理層對網絡輿情的發生缺乏預見性,而網絡輿情監管的專業性也決定了科研管理層敏感度不足,對網絡輿情將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預見不足。更多精力需要投入科研管理工作也弱化了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處置時機和處置力度,容易導致小問題演變為大事件,然后釀成一定的后果,從而使管理層的公信力和管理能力受到質疑。輿情信息收集、分析和預警的能力不足,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危急意識薄弱。
2.2 網絡監管能力亟待提高
在現有的科研體制之下,我國科研院所大多沿襲傳統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受技術裝備等軟硬件條件的限制原因,在網絡輿情出現時,不能夠充分的利用現有資源,及時監管處理熱點問題。以N研究所為例:
一是有院、所兩級門戶網站,信息以上傳下達為主,內容大多以單向為主,雙向內容不足。
二是科研管理層還不能將網絡作為發揚民主、傾聽民聲民意的有效工具,官方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信息更新緩慢,發布信息缺乏與科研人員的溝通互動。
三是科研人員規避監管,在網絡上群外有群,呈現出一派與官方群完全不同的氛圍,刻意避開監管,對官方監管抱有回避情緒。
2.3 聯動機制不健全
研究表明,突發輿情危機事件衍生效應是由網民、媒體、網絡特征等多種因素而促成[6]。但目前科研院所未全面認識監管主體的特點,網絡輿情監管無專門的機構,未責任到人,有限的人力資源主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難以適應信息化背景下的網絡輿情聯動,在輿情發生的時期沒有系統化、制度化、專業化的應對機制,上下脫節、制度缺失、專業性不強,一旦發生網絡輿情,容易丟失先機、處置粗暴,演變成群體事件,影響安定團結。endprint
2.4 網絡道德教育理念弱化
對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不夠重視,缺乏網絡輿情管理的科學方法,忽視對科研人員網絡道德教育,是當前科研院所人力資源管理的薄弱環節。網絡道德規范具有社會倫理道德的性質,能夠對規范網絡行為起到較強的約束作用[7]。但目前科研院所相關的道德教育理念弱化:
一是領導干部沒有從觀念上重視網絡道德
教育。
二是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少,方法單一。
三是缺少網絡道德教育引導,科研人員專業領域有團隊帶頭人,但是網絡道德教育領域缺乏意見領袖。
3 科研院所網絡輿情管理的對策
科研人員網絡輿情管理是科研院所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領域,要在教育過程中針對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問題,堅持如下原則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3.1 加強輿情監管,增強防范能力
加強網絡輿情監管,做到有備無患,才能提升防范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輿情信息監管、分析、反饋機制,由各級科研管理部門成立輿情緊急處理機構,統一監測、收集、分析網絡輿情,監管科研人員網絡動態。
二是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預警也是一種特殊的預測,預測是預警的基礎和條件[8]。建立全天候的科研人員網絡輿情監測制度,制定輿情預警標準,增強預警可靠性。
三是建立突發輿情快速決策機制,在輿情發生第一時間及時介入,做出反應。
四是有重點的開展網絡輿情監控,特別是對涉及科研信息保密、科研群體突發事件、科研熱點新聞等方面的內容進行重點監控,建立重點巡查制度。
3.2 加強聯動機制,提升管理能力
一是科研人員管理部門樹立服務意識,提升自身素質,主動同科研人員和外界媒體溝通。
二是培養包容心態,容許科研人員的理性表達意愿,引導和促進網絡輿情正面、良性發展。
三是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廣泛動員科研人員加入到網絡輿情聯動機制中來。
四是建立健全培訓機制,對輿情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素質進行同步提升。
3.3 完善輿情管控體系,健全處置機制
我國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運行機制大致呈現三種結構: 縱向網絡機制、橫向網絡機制與協作網絡機制[9]。掌握輿情運行機制,健全處置機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工作機制,協調好科研院所輿情管理部門和政府部門、網絡媒體、科研人員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滿足公眾知情權,一方面協調各方關系,有針對性的制定應急預案。
二是建立迅捷的網絡輿情反饋系統,充分發揮好各類科研人員信息交流平臺的作用,變被動為主動,合理高效的處理網絡輿情。
三是完善輿情管控體系,在發生期準確研判動向,在擴散期通過各類平臺管理員,有必要時通過網絡警察、公安等部門,及時采取措施,依法處理,有效化解減輕突發網絡輿情對科研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四是落實好輿情評價善后體系,對已發生、處理完畢的輿情做到網上處理,網下總結,對已有漏洞進行全面封堵,堅決杜絕類似的事件的再次發生。
3.4 正面導向原則,加強道德教育
作為網絡輿情演化的主要引導者,意見領袖對事件的情感狀態變化會影響網絡輿情的主導觀點變化,最終作用于輿情走向的變化[10]。
一是加強正面宣傳,針對廣大科研人員,利用網絡資源弘揚正能量,促使網絡輿情正向健康發展。
二是通過宣傳典范,樹立帶頭模范人物,促進科研人員在網絡上向標桿人物看齊,建設文明網絡。
三是全員參與,以開放的胸懷主動加強對科研人員的網絡道德教育,創新教育模式,擴大教育范圍,通過傳幫帶手段使正面導向作用延伸到科研人員家屬、親友中,共同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
4 結束語
科研院所人力資源結構決定了科研人員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度更高、思考更深入、見解更獨到。科研人員輿情管理是科研院所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領域,要把它作為一項常規工作有目標有任務長期堅持不懈的抓下去,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測管控體系和機制,把規范和管理科研人員網絡意見和言論納入科研院所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傾聽科研人員民意,掌握思想動向,提高科研院所服務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易臣何.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政府監控[D].湘潭:湘潭大學,2014(1):56-90.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01-22)[2017-07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3]趙繼春,劉世洪,等.農業網站輿情熱點信息發現系統研究與開發[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4):279-280.
[4]王宏偉.輿情信息工作策略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5:32-45.
[5]李綱,陳璟浩.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知識,2014(2):56
[6]王國華,方付建.突發輿情危機事件衍生效應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12(1):70-72.
[7]孟義南.試論我國網絡道德教育的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1):63-66.
[8]吳紹忠,李淑華.互聯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8(3):39-42.
[9]李磊.基于共現分析的網絡輿情話題發現及態勢演化研究[J].情報科學,2016(1):44-46.
[10]陳福集,陳婷.輿情突發事件演化探析——基于意見領袖引導作用祝角 [J].情報資料工作,2015(2):23-28.
作者簡介:曾亞琴,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通訊作者:黃小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