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賽
摘 要 新聞媒體每天都會呈獻給受眾以浩如煙海的信息,受眾在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便捷之余,也給自己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帶來了很多困擾。因為新聞媒體通常是以自己的認知方式和立場來對某一群體進行報道和刻畫。通過對多個媒介內容和百度搜索引擎的統計分析,發現“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在媒介形象的描述中就被“邊緣化”“淺薄化”“污名化”,常常伴隨其的是“性”“拜金主義”“不幸”“弱者”“容易上當”“難就業”等負面的描述詞匯。而“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出現這樣的媒介形象的原因有很多,面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一些方法從這一種困境中進行突圍。
關鍵詞 女大學生;媒介形象;成因;刻板印象;性別成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50-02
大學生是具有較高知識的社會群體,但是當今社會的媒介對于大學生的形象刻畫不僅沒有呈現出他們的積極面,相反呈現的更多的是消極負面的信息。而在這其中,女大學生的形象更是被媒體過分的“標簽化”和“污名化”。女大學生的媒介形象是指女大學生群體通過媒介傳播所呈現的公開現象[1]。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通過百度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可以發現當代女大學生盡管屬于較高知識群體,但是她們的形象并沒有逃脫傳統女性刻板形象的命運。諸如“性”“拜金主義”“不幸”“包養”等這類的負面詞匯常常與這類群體相伴相生。那么,女大學生的形象到底被媒介如何描述?又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面對媒介對于女大學生形象的塑造,我們又應該怎么做?
1 女大學生的媒介形象
女大學生是指我國全日制高等學校(包括全日制大學、獨立學院和高等專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以及各類民辦高校的女性學生。為了調查的公正性和地域的廣泛性,在報紙調查的過程中,特選取了地處國家東西部的報紙各一家,分別是《南京晨報》和《三秦都市報》。通過調查《南京晨報》和《三秦都市報》發現,《南京晨報》在2013年到2016年三年的新聞內容中涉及“女大學生”的共有14件,其中6條都是女大學生的負面報道,負面報道率占到近43%。而《三秦都市報》在2014年到2016年底的報道中共涉及女大學生內容的有71件,其中負面報道占37件,中性報道占24件,正面報道僅有10件。負面新聞的報到率占到52%,正面報道率僅為14%。而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得出的比例也與兩家報紙大致一致,都是負面新聞占據整個女大學生新聞報道的主體,且報道數量遠遠高于正面報道。其中這些負面新聞大多將女大學生塑造成為弱者、犯罪人員、意志薄弱、不自愛等形象。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不自愛的形象。在眾多關于女大學生負面的新聞報道中,女大學生與性在整個負面新聞中始終占據很大比例,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女大學生的不自愛和對性的隨意。如在2015年6月18日,《三秦都市報》報道了一篇標題為《15個女大學生遭河北41歲男子騙色》的負面新聞,《三秦都市報》在2014年報道的《北京女大學生在港遭印度籍男子強奸》《官員被曝迷奸女大學生紀檢委稱雙方均報案》等新聞,都給受眾傳遞一種女大學生不自愛,對于愛情冷漠,在感情中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的感覺。
第二,犯罪的形象。犯罪在女性新聞負面報道同樣占據較大比例。以《三秦都市報》為例,在2016年2月24日,《三秦都市報》報道了《四川女大學生失聯25天在商洛陷入傳銷組織》、2014年11月14日報道了《網絡散播虛假信息女大學生被拘留》,同年報道的《福州警方稱錯抓海南女大學生消息不實》的新聞。
第三,意志力薄弱、心理素質差的形象。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于對女大學生自殺的新聞報道。僅在2014年,《三秦都市報》就報道了多篇相關新聞。例如,《女大學生欲自殺被公安局長攔腰抱下》《女大學生身中13刀死亡警方認定系自殺》等報道。媒體向觀眾呈現了一種女大學生抗壓能力弱,遇到挫折只想到用極端的方法去解決的人群。
第四,無知、自我保護意識差的形象。這類新聞在關于女大學生負面新聞報道中同樣占據一定比例。在2013年,《南京晨報》報道了《兩女大學生橫穿馬路被撞飛》等新聞;2014年《三秦都市報》報道了《女大學生開學迎新時失聯》《杭州一女大學生打工途中遇害》等新聞。這些都在給受眾傳遞著女大學生容易上當受騙、自我防范意識差的形象。
2 女大學生負面媒介形象形成的原因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女大學生通常以弱者、無知、犯罪等負面形象出現的媒體上。現實生活中女大學生究竟是不是這樣?為何媒介會特別呈現女大學生負面的新聞?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媒介追逐商業化的結果。李普曼認為: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巨大和復雜化,對超出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這樣,現代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對真實的客觀環境反應,而成了對大眾傳播提示的“擬態環境”的反應。“擬態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客觀再現[2]。女大學生是擁有一定知識分子的群體,但是被媒體渲染成無知、犯罪、叛逆等負面形象,這樣強烈的反差可以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使得自己的媒介獲得更高的關注。在報道中,女性的“無知”“無能”等刻板印象往往會被強化[3]。
第二,女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女性和大學生本來就是比較容易吸引人們關注的群體,而將這兩個群體放在一起吸引人們眼球的效果就進一步增加。
第三,部分女大學生的確存在負面問題。隨著高校的擴招,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水平的高等院校招生質量的參差不齊,今天的大學生早已不能和最初的大學生同日而語。面對從緊張的高中生活猛的步入輕松的大學環境以及今后就業的壓力等問題,現實中一部分女大學生的確存在新聞報道中所呈現的一面。
第四,女大學生話語權的缺失。在男性霸權的社會中,女大學生話語權喪失。盡管相關的報道都是針對女大學生的,但是由當事女大學生直接說的話很少,事件的具體情況幾乎都是通過記者自己的描述讓大家看到的。記者也很少引用她們的原話,這進一步加深了她們話語權的喪失。endprint
第五,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女性只是作為人類繁衍工具和男性的性對象。尤其是作為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她們又同時兼具青春、活力、清純、修養等多方面的特征,因此更是成為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對象。曾經遙不可及的女知識分子階級被媒體的報道所結構,暗示“消費女大學生”具有無限的可能,媒體所虛構的女大學生這一形象也迎合了男性對女性群體的窺視欲,把女性的弱勢展示給男性群體,滿足男性群體的心理需求。
社會性別理論認為,社會性別來源于社會建構,大眾傳媒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構成部分,所進行的傳播不僅再現了社會性別的狀況和地位,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同時媒介傳播本身也參與了社會性別的構建過程[4]。
3 女大學生媒介形象突圍途徑
第一,加強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盡管目前新聞媒體處于市場化的浪潮中,充滿著各種激烈競爭。但是越是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媒體越應該增強自身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建設,不能去故意過度消費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媒體應該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多關注女大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真實、全面的報道女大學生這一群體。
第二,女大學生要樹立正確地性別觀念,注意個人在媒體的話語權。受制于中國傳統文化和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的雙重影響,大多數女性對于自身的性別定位表示出強烈的認同。加上媒體的過度負面報道,女大學生更加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女大學生加強自身在媒體中的話語權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專業的女性媒介應該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客觀真實的向公眾展示女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本來面貌。如中國的《中國婦女報》《今日女報》《山西婦女報》《現代女報》等。如果連專業女性媒介都不再維護女大學生的形象,那么能夠為這一群體發聲的媒體就更少了。
第四,公眾的價值觀需要調整。在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尤其是處于社會矛盾的轉型期,人們渴望追求個性、標新立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女大學生這一群體也不例外,我們不能用陳舊的思想去約束她們,不能因為她們做的和傳統觀念中不一樣就大加斥責。
第五,加強媒介素養教育。高等院校應當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像政治、英語這樣的公共課一樣開設給女大學生。不能再做毫無抵抗力的“靶子”,任由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
參考文獻
[1]葉兵,蔣兆雷.女大學生媒介形象丑化調查與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3):17-21.
[2]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
[3]卜衛.媒介與性別[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4]葛琳.女大學生媒介形象扭曲的實質分析[J].新聞傳播,2011(6):109-110.
作者簡介:吳 賽,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