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摘 要 長期以來,會議新聞是廣大新聞媒體采訪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一些媒體的會議報道并不令人滿意,內容空洞乏味、形式亙古不變、語言陳詞濫調,受眾不愛看、不愛聽,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媒體要保持影響力,吸引受眾,必然要求新聞工作者注重加強會議報道的新聞性,在會議報道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同時力爭利用會議上發現的有新聞價值的第一手線索,進行補充采訪,加以精雕細琢,打造成創優報道精品。文章試從會議新聞報道的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會議新聞;新聞價值;改進文風;走轉改;創新形式;民生視角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52-02
1 創新會議新聞報道內容,滿足受眾對有效信息的需求
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傳播信息。但一段時間以來,會議新聞一定程度上有程序化、程式化的傾向,傳遞的有效信息、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不僅影響了新聞的貼近性,還使其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對受眾來說,這樣的會議新聞只是名義上的新聞,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甚至毫不夸張地說,有些會議新聞的新聞價值幾乎為零。因此抓住會議報道中的真新聞,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會議新聞報道內容的創新。
第一,從變化角度找新聞。會議年年開、月月開、天天開,但每次的會議總有不同的地方,這種變化需要記者細心捕捉,繼而探尋變化背后的新聞事實和新聞價值。例如:在2016年12月舉行的安徽省政府第93次常務會議上,與過去的常務會議不同,來自社會各界的9位群眾代表應邀列席了會議,并就民生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建議。安徽日報以《省政府常務會議首次邀請群眾代表列席》為題進行了報道,報道敏銳地捕捉了會議的變化,從首次邀請群眾代表列席這一新聞點進行挖掘。再例如,榮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的消息《80分鐘客套話,惹惱千余聽眾》,便是《春城晚報》變化角度、從聽眾立場所寫出來的一則好新聞,這篇新聞報道的是會議開場自、客套話講了80分鐘,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反感和憤怒。記者劍走偏鋒,變化角度說出了受眾的感受,使計劃中的正面會議新聞報道,變成了輿論監督,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好評。
第二,從民生角度抓新聞。用民生的角度進行報道,就是要更多地關注廣大群眾所關注的民生話題,提高新聞的“民生溫度”。像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改革、環境保護、戶籍改革等這些話題的相關會議,我們就應該從群眾關心的角度來進行報道,比如政府了新推出哪些民生政策,哪些群體能享受惠民新政策等。例如:2015年5月,蕪湖市政府部門的一次會議上透露出蕪湖將在全國首創戶口身份證全城通辦的消息,蕪湖本地的大江晚報當天立即進行追蹤報道,并在第二天一早發出《蕪湖開全國戶政改革之先河 昨起,蕪湖市民戶政業務可全城通辦》的報道,報道說“蕪湖市民辦理戶口、身份證等相關業務,只要到就近的社區戶政業務窗口,即可實現一站式辦理,開了全國戶政改革的先河。”這樣的鮮活報道,既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各地的改革亮點,又是和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相關的新聞事實,可謂叫好又叫座。
第三,要跳出會議抓新聞。會議是新聞的富礦,本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值得深入挖掘。高明的記者往往并不直接正面報道會議,而是跳出會議本身,把會議作為一個新聞由頭或者新聞現場,從會議上去捕捉蛛絲馬跡,對具有新聞價值的新情況、新事物進行拓展和延伸,從而寫成超越會議之外的新聞報道。例如,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在政協分組討論現場,江淮時報記者和其他媒體記者一道,對駐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進行跟蹤報道,和其他記者單純報道會議程序不同,江淮時報記者從《“大”院士的兩份“小提案”》的角度切入,報道了潘建偉當時的2個提案《杜絕人行橫道上人車爭搶通行現象》《加強垃圾分類》。潘建偉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高精尖人才關注民生話題的交通亂象和垃圾分類,這樣的對比,反映出全國兩會這樣的最高議政臺既著眼全局,就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建言獻策,又關注細節,在每個看似很小的問題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的事實,新聞價值一下就凸顯出來了。再比如,在第17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獲得消息類三等獎的《奧運“鳥巢”用鋼全部“中國造”》一文,就是記者跳出會議寫新聞的又一篇精品之作,整個報道的起點始于一次鋼材供需會。記者在會后進行了補充采訪,抓住“奧運鳥巢用鋼全部中國造”這一線索,從而來展示中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這一宏大主題。足見,會議本身就可以是新聞的富礦,只不過,作者要在會場以外,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礦的打磨和修飾上多花一些心思和功夫,從小切口來反映大背景,就能寫出好新聞。
第四,從領導插話中抓新聞。在很多會議的討論現場,領導在脫稿時的自然對話和隨機補充時,會有一些精彩的語言和新鮮的新聞。如果記者選好角度,也是可以抓到難得的好新聞。比如,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江蘇省代表團,江蘇省全國人大代表王靜成當面向李克強總理反映醫改中的基層醫生職稱晉升之病,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熱情回應。江蘇揚州廣播電視臺由此采寫了錄音報道《我和總理共“問診”》,報道以對話的形式,生動再現了國家領導人與基層人大代表共“問診”并現場開出處方的場景。這篇鮮活的新聞不僅是好新聞,而且辦成了好事情。報道播出后,引起基層醫療衛生界較大反響,隨后這一建議得到高效落實。
2 創新會議新聞報道的形式,增強報道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很多會議新聞報道的形式過于行政化、公文化,語言枯燥無味,表達方式陳舊,受眾不僅不愛看、不愛聽,而且還避之不及,這對媒體的公信力是個極大的傷害。要改變這種尷尬的情形,就需要編輯記者們按照“走轉改”的要求,俯下身子、沉下心來,多從群眾角度、多用群眾語言、多為群眾說話,來寫好、寫活會議新聞。
一是標題要有貼近感。好標題是文章的第一印象。創新會議報道方式,首先要從把標題做得生動活潑開始。我們盡量不要在標題中使用“召開會議”“舉行會議”等字眼,可以把一些信息含量高的內容提煉出來,做成有新聞性的標題,就會吸引關注的目光。比如在一次助殘會議上,記者把助殘的具體內容列上標題,主題為:我市開出助殘日“菜單”,包括了捐贈輪椅、開放公共場所、免費放電影等。這樣的新聞標題就有信息量,而且貼近群眾,自然會受到點贊。endprint
二是導語要求有新鮮感。導語是新聞的窗口,這個窗口設計得好不好看,決定著受眾是不是愿意繼續看下去。許多會議消息的導語是陳詞濫調,讓受眾反感。因此,記者在寫導語時要把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息,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在稿件一開頭就形象而通俗地表達出來。例如,《工人日報》在一篇報道的開篇這樣寫道:“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山西焦煤集團井下掘進工董林代表再次提交了《關于免征煤礦井下職工艱苦崗位津貼個人所得稅的建議》……這是他繼去年提出相關建議,未獲相關部門滿意答復后,連續第二年提出同一建議。”這樣的開篇不僅開門見山地拋出了矛盾的焦點,寫明了新事件,而且信息表達清晰準確,語言生動簡潔。
三是報道要有現場感。許多媒體上的會議報道是自我封閉、自我陶醉式的長篇大論,拒受眾于千里之外,自然不能贏得受眾的好評。相反,如果利用鮮活的語言特別是現場感極強的現場錄音或者場景錄像,效果完全不一樣。比如,2013年12月11日遼寧廣播電視臺在《遼寧在全國首開“霧霾罰單”,八城市被罰》的廣播錄音報道中,開門見山地引用會議現場錄音“本次罰款由省環保廳和財政廳聯合操作……沈陽3 460萬元,鞍山780萬元,遼陽500萬元,葫蘆島300萬元……”這些鮮活的現場音頻,一下把聽眾帶回了會議現場,隨后用當地環保相關負責人、有關專家的采訪錄音,報道了遼寧“霧霾罰單”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整個報道一氣呵成,非常流暢,可聽性強。
會議新聞報道依然是我國當前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權威性和及時性毋容置疑,但要使其在海量的新聞資源中能夠占據顯著的位置,不被漸漸地遺忘和拋棄,便要把會議報道寫出價值和新意。因此,對新聞記者而言,從會場內外抓住“活魚”,持續推動報道的內容形式的創新,寫好受眾喜聞樂見的會議新聞是個永不過時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張立波.論“中國新聞獎”會議新聞的創新思維[J].新聞傳播,2010(11):73.
[2]張晉升.開拓會議報道的創新空間[J].新聞與寫作,2005(5):15.
[3]樊增民,謝旭.跳出會議寫會議[J].軍事記者,2008(11):35-36.
[4]徐佳.怎樣讓會議報道出新出彩[J].新聞研究導刊,2011(7):128.
作者簡介:徐 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