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景波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業、工業、輕工業都得到快速的發展,整體經濟實力得到顯著的提高,我國的水利水電事業也得到很大的成就,我國的大壩建設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的水平,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有效的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還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存、工作、生活狀況等條件,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水利工程 施工建設 生態環境 影響
一、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
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會對區域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水電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多層次、多因素、多目標、多階段、開放復雜的系統,涉及的方面很廣,表現十分的模糊,對于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可以理解成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具有不確定性因素,還有由于人們的生產活動影響黃金生態系統,雖然短時間內或小范圍內的影響是可以確定的,但是長遠的角度來看,具有非確定性動態系統轉化機理,人們是很難控制的。
二、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
1.對氣候的影響
地區的氣候是受到大氣環流影響的,但是當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以后,過去的陸地變成水體或濕地,對局部氣候有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降雨、氣溫、風、霧燈因素的影響。對于降雨量的影響有:當降雨量增加是由于修建水庫形成蓄水,但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引起大量的蒸發,當水庫的低溫效應會導致降雨分布發生變化,庫區附近的空氣比較濕潤,庫區附近的降雨量會減少,距離外圍的降雨會增加,根據地勢分析主要是由于地勢高的迎風面降雨增加,背風面有所減少。對于氣溫的影響有:當水庫建成以后,庫區的下墊面由過去的路面變成水面,與空氣間的能量轉換方式發生變化,導致氣溫發生了變化,導致氣溫有所升高。
2.對水文的影響
水庫建設完成以后,會改變下游的水流量,對下游的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水庫的作用不只是存蓄汛期的洪水,還截流正常時期的基流,會使得下游水位下降,最終導致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位也會降低,導致大量的河口淤積,導致大量的海水倒灌,使得河流自凈能力降低,尤其是以發電為目的的水庫更是嚴重,這樣長久下去對航運、灌溉引水位和養魚都有很大的影響。
3.對水體的影響
當水在水庫中滯流以后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對航運的影響就很大,例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從而對航速有很大的影響,當水溫升高水質就會變差,尤其是水庫溝汊會出現污染情況,水庫蓄水以后,隨著水面的不斷擴大,蒸汽、水霧也不斷增加,對水體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有利影響是水體流速變慢,有利于懸浮物的沉降,藻類活動十分頻繁,產生很多降低水體硬度的有益物質。不利影響在于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度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使水庫水體的自凈能力降低,水的透明度增加,藻類大量生長導致富營養化,當腐爛以后就會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氣,并釋放出有毒有害的氣體,導致生物大量死亡,形成了惡性循環。
4.對地質的影響
當水利工程建設完成以后可能會導致地震、塌岸、滑坡等地質災害,當水庫蓄水以后容易引發地震,這是由于水體壓重導致地殼應力增加,水不斷的滲入斷層,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度有所增加。水庫蓄水的水位增加,坡體抗剪強度就會降低,容易導致塌方的情況發生。
5.對土壤的影響
對于水庫蓄水會導致土地浸沒、沼澤化和鹽堿化,在浸沒地區土的通氣很差,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減少,影響植物的生長。當水位上升使得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就會出現沼澤化,使得植物根系衰敗。水庫中的水滲漏出來,經過不斷的蒸發使得水中的鹽分留著土地上,最終形成鹽堿地,導致植物無法生存。
6.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現在修建大壩對洄游魚類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洄游魚類不同,生存的環境也是不同的,而且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有洄游的魚類,對于解決建壩魚類洄游的方法有采用工程措施,建造魚道,還有就是人工繁殖,對于不同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其中對陸生植物和動物的影響是永久性的影響,對地區的氣候、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等生存環境造成影響。
三、對策措施
1.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建設水利工程是促進社會快速發展和造福人類的主要手段,但是對環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把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需要從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從法律的角度來約束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水利建設項目,應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
2.調整環評的范圍
現在水利工程項目的環評主要是對施工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環境保護是可能產生影響而提出的,算不上真正環境影響評價的真正意義,所以應該對整條河流進行整體評價,這樣的評價具有戰略性指導意義,從流域范圍整體考慮開發活動帶來環境影響,并提出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
3.開發目標和生態保護目標相協調
我國過去的水利資源追求的是百分之百開發利用率,沒有重視這樣開發工程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水利工程建設應該堅持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以水資源合理配置為根本,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根本目標,達到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4.設立水電工程中的設計和施工科技進步獎
有關部門應該設計水利工程專家評定委員會,對水利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進行評定,評選出優秀的水利工程,并予以獎勵,使施工企業和個人盡可能的考慮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有效的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5.建立局部區域環境監測體系
我國現在的生態與環境監測整體技術十分弱小,而且監測系統需要很多的資金,導致我國現在還沒有完整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但是我們可以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質監測站的基礎上,對周邊的水文情勢、局部氣候、河道泥沙、魚類漁業、水質、水生物、鳥類、當地文化等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這樣就可以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了解,對已經發生和要發生的生態問題采用有效的措施,使得損失可以降到最低,想要一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涉及到很多的部門、多專業、資金量大,是我國需要奮斗的目標。
6.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
水利工程需要遷移大量的居民,我國的水庫移民經歷安置型和開發型兩個階段,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淹沒的土地、房屋等進行評估,對生態環境的補充作為股份,使移民和開發方成為利益共同體,使移民共享開發的效益。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可持續戰略的實施,我們更應該意識到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產生的影響,所以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等過程中盡可能的考慮這些問題,并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以達到為人類造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莊,沈渭壽,吳煥忠.水利設施對淮河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年02期
[2]廖曉勇.三峽水庫重慶消落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識別與健康評價[D].四川農業大學.2009年
[3]張志華.污水灌溉對苜蓿生長、品質及土壤相關理化性質的影響[D].山東農業大學.2010年
[4]王金蘭,邵孝侯,廖林仙,李洪良.淺論水利工程建設對土壤生態環境的影響[A].江蘇土壤肥料科學與農業環境[C].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