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聯網的概念、意義、技術方向、相關政策等等,相信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都可以輕松獲得大量文獻,其熱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經濟也會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在全球經濟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躁動、徘徊、裂變的轉折時期,《南風窗》推出《物聯網革命》專輯,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相比于其他產業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的情況,在物聯網領域,我們的差距也許沒有那么大。首先這是一個難辨的技術,尚無權威可言,任何一個點上的創新,都可能有突破性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它可能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其次,在一些相關應用領域,比如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已經全球領先,再比如中文語音識別技術領域,甚至可以說中國已經建立了很高的競爭壁壘。另外,中國的人口紅利和向消費型經濟轉型的內在邏輯是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良好土壤。
但是在萬物物聯的時代,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認知和理性的發展方向:
第一,防止過度物聯。不是把所有的東西聯在一起就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是需要被采集的。過度的物聯會導致數據泛濫甚至垃圾數據,人類對于信息的感知和需求是有舒適區間的,過度物聯不但不會給人類帶來便利,反而會帶來困擾。
第二,避免概念過度炒作,過度投資。物聯網知識和人才相對專業,再加上廠商的市場拓展需求,物聯網建設很多是“概念物聯網”,即某個題材或概念引導政府和企業跟風、投入巨大,但對于受眾的體驗和收效甚微。
第三,目前行業從業者更多的聚集在設備制造和系統集成領域,技術含量較低,可持續性也不長。呼吁更多的從業者往底層技術協議/平臺的研發和頂層情景物聯模式和體驗設計兩個方向發展。所謂“情景物聯”:即向需要的受眾提供需要的互聯和相應的數據。舉例來說,根據InterQuest Group統計和預測,在2012年,全球有10%的車輛連上了車聯網,而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會變成90%。但從事車聯網技術和服務的企業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哪些數據和信息才是真正駕駛者和乘客所需要的?在互聯網時代,替代信息很容易被極低的成本方便的獲得。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里所說: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絕望的冬天,這是希望的春天;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面前擁有一切。這可能也是對物聯網時代最好的一個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