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自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以來,截至2017年3月24日,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共召開了33次會議,出臺了數百項深化改革的舉措,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實情況仍不理想,某些領域的改革取得較大進展,而其他一些領域的改革卻也存在著文件落實的空轉現象。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也許很多,但改革共識不足卻是一個不爭的重要原因。
利益結構的分化造成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利益訴求多元化,增加了凝聚改革共識的難度
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即將步入不惑之年,國家形勢和社會結構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改革共識已難以為今天的深化改革提供思想支撐,需要形成新的共識來整合多元化的社會利益,消解不同利益矛盾,提供改革的新動力。目前在這方面取得的最大共識就是改革風險很大,但不改革風險更大,因為停止改革并不能解決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甚至可能導致社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境地。那么今天建立改革新共識還有哪些困難呢?
首先,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凝聚新的共識需要一個認識過程。改革開放初始因為沒有經驗,一切需要重新學習,所以只能本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針,沿著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及由淺入深的改革路徑來進行改革。到今天,容易改革的部分都已經改得差不多,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以前的改革經驗已經不完全靈驗,對遇到的新困難,人們一時半會兒又看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因為成長背景、思想觀念和知識結構的差異,對于中國應該走什么樣的改革道路、需要改革哪些領域和改革次序應該如何確定等問題,就有可能爭論不休,莫衷一是,要形成共識自然就需要一個較長的認識過程。
其次,利益結構的分化造成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利益訴求多元化,增加了凝聚改革共識的難度。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不但以往可以讓社會不同群體普遍獲益的帕累托改進式改革不復存在,而且還造成了利益分化、貧富差距加大和社會不公等問題,人們的利益訴求出現了很大的不同。以地區間的差距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市場發育程度較高,改革訴求更強調市場取向;而中西部地區市場經濟尚未得到充分發育,經濟發展仍然是政府主導和推動,對市場取向的改革要求不強烈,可見東西部地區要達成改革共識著實不易。再如,市場經濟雖然解決了經濟效率問題,但并不意味著能夠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改革共識在這種利益紛爭的狀況下仍然受阻。
最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缺乏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不利于形成廣泛的改革新共識。我國的改革,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企、醫療、教育、住房、投資和金融等領域的改革,總體上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和推動的。這種改革方式從積極的方面來說,有利于發揮行政機構和政府官員的改革積極性;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改革的設計和推動有可能被部門利益所主導,一些改革的主導者和既得利益集團甚至打著改革之名行謀私之實,為個人和小集團謀取好處,結果是改革被異化為攫取私利的手段,從而損害了廣大民眾的正當權益,致使部分民眾對改革的目的產生了不信任。
以上問題的合力作用造成了改革共識的不足,而要形成廣泛的共識就必須解決上述三個問題。
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改革的最好突破口
改革就是要改變現實世界,成功的關鍵在于實干。前面已提及,改革新共識難以凝聚的原因之一,就是社會利益分化,部分民眾對改革的目的產生了不信任。重新凝聚改革共識實際上就是要讓老百姓重拾對改革的信心,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復雜,就是要將改革宗旨確定為改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解決普通老百姓越來越難以承受的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和養子難,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確實能夠感受到做中國人有尊嚴,體認到改革的確是在解決體制中的問題,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強國家的實力。
在當下的中國,解決人們最為關切的合理分配發展成果,是改革的最好突破口。今天中國大多數民眾已達到了衣食無憂的小康階段,離更高層次的全面小康社會也為期不遠,此時即使人均收入水平依舊有所提高,但人們已難以容忍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過大這樣的社會分配不公,原因是在越來越自由開放的政治、市場和文化環境下,人們的民主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個人權利意識也開始覺醒,對不平等、特權和腐敗等社會不公現象越來越反感。因此,我國深化改革的聚焦點應該放在如何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上,也就是要始終將改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置于首要地位,這樣做有利于重建人民群眾對改革的信任和凝聚改革共識。
在此過程中,各個相關的利益群體也應該勇于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政府應當帶頭檢視過去的改革工作,正視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民生狀況和受損的民眾權益,要有同理心和擔當精神去沖破特殊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重重阻撓,堅定地走市場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道路。針對民眾生活的實際困難,政府應該通過加強社會建設,盡快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從制度層面解決教育、醫療、住房和就業等具體的民生問題,以解除一般民眾的后顧之憂,縮小社會分配差距。毫無疑義,這有利于構建一個合理穩定的社會結構和形成改革共識。各個利益群體也要摒棄狹隘的部門利益和小集團利益,主動創造條件讓改革成果更加公平合理地惠及到每一個中國人。譬如說,中國當前面臨的經濟結構問題越來越突出,需要通過“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結構性改革,來糾正資源的低效配置,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從短期來說這會損傷一部分人的利益,從長期來說于國于民都大有益處,受損者此時應該顧全改革大局,積極配合這種有利于大多數人利益的改革,同時要對阻礙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毫不留情地予以反擊。
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以此形成推動改革的強大動力和共識
凝聚改革共識并非改革主導者的單方面行為,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有利益和各方意見大體一致時,共識才能建立起來。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肩負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的責任,統籌協調處理全局性、長遠性、跨地區和跨部門的改革問題,全面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改革,指導、推動和督促中央有關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組織落實,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在凝聚改革共識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對于深化改革而言,這還遠遠不夠,尚待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因為改革是要革除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公正、不公平的各種體制,推動社會進步,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任務十分艱巨。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贊成、支持和配合,該任務不可能完成,任何美妙的改革藍圖最后都只是空中樓閣而已。
為此,我們必須破除阻礙人民積極參與改革的精神束縛。改革共識是指各種思想觀點和利益訴求在得到平等自由表達后,所形成的一種妥協性共識。古今中外成功的改革實踐,都是通過妥協性共識這條路徑來完成的,因為該共識經過了利益相關方思想的充分表達和利益博弈,照顧到了各方的利益關切,其改革實踐一定是各方獲益的帕累托改進,而非一方獲益而另一方受損的零和博弈。中國改革共識的達成必須要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討論,最后方可得到可行的最優方案。今天中國改革遇到一些困難,我們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創造有利于思想解放的環境,激發各個主體就改革中的問題,平等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后將大家一致的地方凝聚成共識。
此外,要保障廣大民眾參與改革進程的渠道和權利。目前來看,我國廣大民眾參與改革進程的渠道有待拓寬、參與權利的有效性仍要進一步予以保障。因此,政府應當樹立起改革的主體是人民和改革是眾人之事的觀念,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成就改革成功的偉業。同時,應當從制度建設上,著力建設有利于人民自下而上積極參與改革的制度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人們參與改革進程的渠道暢通無阻。
(摘自《人民論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