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為《條例》)自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已經走過了九個年頭。《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各級行政機關應當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今年是公布年報的第八年,自2009年起,中國政府網每年都通過開設專題的形式,對外集中展示國務院部門、省級政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政府信息公開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在其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政府信息公開之道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過去想要獲知政府內部的運轉、政策制定等信息十分困難,而《條例》的實施則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老百姓與政府之間的距離。去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要求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法治政府建設是關鍵,而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法治藍皮書》主編田禾指出,“政府信息公開能夠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這三項權利的保障能反過來規范權力運行,從而有利于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而言,信息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公開信息進行間接管理,對社會公眾進行引導和警示,推動其自覺守法和自我管理,其效果要明顯好于傳統直接干預的治理模式。“政府信息公開標志著政府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與時俱進,是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責的重要手段,進而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
報告的八年之變
為了增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的公信力,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還委托田禾供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連續八年進行第三方評估。
“政府重視第三方評估,強調由專門機構對政府工作開展獨立評價,以便找準問題、進行整改。在信息公開領域引入第三方評估的機制,這種做法彰顯了政府做好信息公開工作的決心。”據田禾介紹,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嚴格依據《條例》《意見》《〈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規范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統計報送的通知》等設計評估指標體系,將各項要求細化概括為相應指標要素,進而對年度報告進行全面考察。
這八年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的發布有怎樣的變化?作為評估項目組負責人,田禾認為,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的發布工作在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在第三方評估的大力推動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首先,報告的延誤發布已經成為極個別現象。
其次,報告的集中發布初具規模,26家省級政府門戶網站開設了年度報告集中發布平臺,大大提升了公眾獲取報告的便利程度。
第三,報告內容日益充實,要素齊備度高,而且大部分報告的內容在逐年充實。
第四,解讀方式不斷創新,部分優秀年度報告開始關注個性化的解讀。比如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就通過獨立于報告的圖解和小視頻對報告內容進行了更加簡明扼要的解讀,而且北京市政府還利用先進技術開發了個人定制報告H5、“北京小陽的2016”H5等小程序,使讀者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關注重點自主選擇需要查看的年度報告內容,實現了個性化“定制”。
第五,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拓寬了公開渠道。除了傳統網站發布外,很多單位還采取了“兩微一端”同步推送的方式,使人們更容易獲取、下載報告。除此之外,部分報告還從“消息集散地”邁向了政務信息數據服務的軌道,比如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集中發布平臺就設計為檢索模式,而且還兼顧了往年數據以及各區政府、市屬單位的數據。
政務公開如何更上一層樓?
盡管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機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評估過程中,仍發現了諸如延誤發布、輿情風險意識低、發布位置不規范、數據不準確、表達欠妥、圖表欠缺或制作水平低、機構情況描述不詳、信息公開要素不齊備、對社會關切缺乏主動回應的理念和機制等問題。
對此,田禾建議首先要強化對編制和發布年度報告工作的認識;其次要將年度報告編制工作常態化;第三要重視年度報告發布工作中可能出現的輿情風險,做好預案,尤其是要防止出現一些低級錯誤;第四要細化年度報告編制要求,增加年度報告必備內容,不僅要重視關于建議和議案辦理結果公開情況的描述,還要加緊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統計表》,更要對年度報告中數據呈現的大幅波動作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第五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問題;第六要落實獎懲制度;第七要加強對市級及以下年度報告的指導監督;最后,要將年度報告發布與政務公開宣傳有機結合。
田禾進一步指出,政務公開方面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可從多方面進行努力:比如加大培訓和宣傳力度,化被動公開為主動公開;細化政務公開的標準;探索公開、解讀、回應有機結合的模式;處理好公開與新聞宣傳的關系。
(摘自《小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