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 神秘主義主題不僅廣泛存在于俄羅斯經典文學中,而且存在于當代文學中。佩列文是俄羅斯后現代主義的杰出代表,在其小說《夏伯陽與虛空》中就存在神秘主義。本文分析《夏伯陽與虛空》的主題思想,從“現實即虛空”和禪宗思想兩個方面闡述小說蘊含的神秘主義,從而更好地理解佩列文的創作。
關鍵詞: 佩列文 《夏伯陽與虛空》 神秘主義
在俄羅斯,神秘主義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擁有悠久的歷史,對俄羅斯人有著巨大的影響。“這種俄羅斯民族所固有的神秘主義認識論必然要反映到俄羅斯文學中來,使作家大量探索了有關人的精神存在的各種問題”[1]。果戈理的作品中就存在著神秘主義,其特點為神秘的氣氛、灰暗的色彩、荒誕的情節和虛幻的主人公。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宗教意識展現了俄羅斯現實,并借助神秘主義思想回答了道德和社會生活的問題。果戈理將俄羅斯文學引向神秘的宗教之路。
維克多·佩列文“被稱作果戈理和布爾加科夫的追隨者,社會諷刺文學的繼承人以及俄羅斯文學神秘主義流派的后繼者”[2]。佩列文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與幻想文學和諷刺文學相比,其(佩列文)作品更加屬于神秘主義文學傳統”[3]。在佩列文的作品中讀者看不到個體與上帝的對話,也找不到有關主人公在痛苦的思緒中參悟來自天堂啟示的敘述。然而,當現有空間現實成為生與死的界線、幻想的現實時,讀者會處于混亂狀態,分不清什么是真實。
一、現實——虛空
佩列文小說的特點之一是其作品充滿哲學問題。神秘主義關注人與上帝的交流或者其他隱秘的存在。這一點在小說《夏伯陽與虛空》中體現為:主人公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現實,什么是真理。
“事實上俄羅斯現實與生活不相容,所以十分輕視——知識分子的普遍觀點”[4]。佩列文運用神秘主義世界觀予以解釋:在現實中,什么也沒有,只有虛空,而虛空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因此當小說《夏伯陽與虛空》中的主人公虛空在質疑時,夏伯陽反問道:“什么實際上是真實的呢?”隨即又說道:“這個問題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因為實際上并不存在什么‘實際上。”[5]
這一主題體現在佩列文的其他作品中。小說《奧蒙·拉》中的主人公和《百事一代》中的塔塔爾斯基——他們所有人都生活在虛擬的現實中。盡管腳下是真實的土地,但他們永遠都不能擁有真實的瞬間。所有尋找真實的嘗試都注定失敗,因為這個事實存在的地方是沒有的,它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在《夏伯陽與虛空》的結尾,安娜借助黏土機槍消滅了一切,夏伯陽解釋道:“所有的形態都是空的……空就是所有的形態。”[5]
佩列文將《夏伯陽與虛空》稱作:“這是世界文學中第一部情節發生在絕對虛空的作品。”[6]讀者初次讀完小說會發現,小說發生在兩個平行時空中:1919年夏伯陽部隊和20世紀末莫斯科的一所精神病院,無論如何都不是在“絕對虛空”中。文學評論家伊申姆巴耶娃甚至指出“行為在虛空周圍”[7]。然而,我們很難找到發生的具體行為和時間。
小說構建在真實的和虛構的現實之中。讀者在閱讀時揭穿了一個謊言,但無法靠近真理。然而,即便謊言在增加,我們也沒有遠離真理,增加與減少共同作用在虛構世界的作品進程中。神秘主義者認為,真正的現實無法通過理智獲得,只能憑借神秘的直覺。作為“最高深的神秘主義者之一”,夏伯陽將困惑的彼得·虛空由混沌的世界引向虛空。他的虛空是內蒙古。然而當虛空問榮格倫,這個地方在哪里時,榮格倫回答道:“問題就在于,這個地方哪兒都不在。無法從地理意義上說它在哪兒。之所以叫內蒙古并不是因為它在蒙古的內部。它在能看見虛空的人的體內,盡管‘體內這個詞用在這里根本不恰當……請相信我,哪怕只相信這一句話——這是一個值得您畢生去追求的地方。一生之中再無比能達到那個地方更美好的事了。”[5]
無法到達的神秘地方。這一神秘體驗,毫無疑問,與宗教有關。然而佩列文的神秘主義與佛教有關,而非東正教,這是佩列文神秘主義區分普通俄羅斯神秘主義的重要特點。佩列文醉心于東方文化,并將禪宗思想帶入俄羅斯土壤。
二、禪宗思想
禪宗,在中國和日本最流行的佛教流派之一。禪宗集中體現了東方主要哲學思想。禪宗不是通過邏輯分析教導人們,而是指明個體內心發展的道路。因而,在禪宗思想中,無法借助理智行為認識真理,也無法用語言表達。
格尼斯在文章《維克多·佩列文:神奇之地》中預見到,《夏伯陽與虛空》具備禪宗色彩。在隨后的系列文章和專著中,格尼斯深入確定了小說《夏伯陽與虛空》作為禪宗小說的地位,并稱小說為俄羅斯第一部禪宗小說。科熱夫尼科娃指出:“佛教——是小說中最主要的部分。”[8]有趣的是,“幾乎所有針對佩列文的評論家(既有同盟者,也有反對者)一致認為,佩列文哲學完全借鑒了禪宗”[9]。格尼斯在研究佩列文作品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小說《夏伯陽與虛空》中描述的世界既不是真實的,又不是虛假的,因為每一個世界“只存在于我們的心中,而精神現實沒有謊言”[10]。所以在小說中,夏伯陽試圖使彼得·虛空理解這一哲學的實質:“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在我們的意識里,彼得卡。因此無法說我們的意識在哪里。我們哪里也不在,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說,我們就在那里。正因為如此,我們哪里也不在。想起來了嗎?”[5]
的確,如上所述,小說發生在“絕對虛空”中。因為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發生在虛空意識流中的過程。如果我們無法描述我們的意識在哪里,或者沒有這個地方,那么我們的意識流便是幻覺,而行為發生在虛空中。
小說開篇假托一名佛教人士寫道:“寫作本書的目的并非在于創作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為了把機械性地周而復始的意識記錄下來,以便徹底擺脫那所謂的內心生活的困擾。”佩列文創造了神秘的“神奇之地”——絕對虛空的地帶,在此處主人公可以從周圍世界解放出來。所以,佩列文在小說《夏伯陽與虛空》中涉及了自由問題。
神秘主義認為,世界是神秘且不可認知的。當夏伯陽與虛空交談時,虛空意識到:“自由只有一種,那就是當你從理智所建立的東西中解放出來的時候。這種自由叫‘我不知道。”[5]至于內心的自由,這不是佩列文的首創,因為在普希金的自由詩中,詩人曾吟唱過“隱蔽的自由”。自由——文學永恒的主題,佩列文的創新在于借用了神秘主義。endprint
三、結語
佩列文一向以神秘著稱,作為當代俄羅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媒體卻鮮有報道,因其與大眾一直刻意保持距離。佩列文無意制造神秘,只是專注創作而已。作為后現代主義作家,佩列文秉承后現代主義傳統,懷疑一切,解構一切存在的同時,創造了一個絢麗多彩的虛幻世界。一些批評家將其與新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相比較。在他多層次的后現代主義文本中,融合了流行文化和深奧哲學的元素,添加了神秘主義色彩,體現了對生命的詩性關照,在看似荒誕不經的作品中,充滿著人文主義關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和社會哲理。
參考文獻:
[1]金亞娜.俄羅斯神秘主義認識論及其對文學的影響[J].外語學刊,2001(03).
[2]Гурин С. Пелевин между буддизмом и христианством[EB/OL].20 ноя. 2011. http://www.pelevin.nov.ru/stati/o-gurin/1.html.
[3]Кузнецов С. Самый модный писатель[J]. Огонька, 1996(35):52.
[4]Ланин Д. Виктор Пелевин и пустот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самосознания[EB/OL].15 сен. 2011. http://www.pelevin.nov.ru/stati/o-pchp/1.html.
[5][俄]維·佩列文,著.鄭體武,譯.夏伯陽與虛空[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Пелевин В. Когда я пишу, я двигаюсь на ощупь[EB/OL]. Семинар писателя в Токий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http://www.susi.ru/stol/pelevin.html.
[7]Ишимбаева Г. Чапаев и Пустота: 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ие игры Виктора Пелевина[J]. 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 2001(6):323.
[8]Кожевникова М. Буддизм в зеркале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освоение или при-своение? [J]Буддизм России, 1996(27):78.
[9]Шаманский Д. Пустота (Снова о Викторе Пелевине)[J]. Мир русского слова, 2001(3):39.
[10]Генис А.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умер[M]. М.: НЛО, 1999: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