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

摘 要: 網絡新詞是在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這種新詞具有時代性強和文化多元化的特征。開放的世界、情緒應激、語言表達的需要和寬松自由的網絡環境是網絡新詞產生的重要根源。網絡新詞引入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教育價值,主要表現為:網路新詞密切了教育與生活的聯系;網絡新詞豐富了教育教學內容;網絡新詞趣化著教育教學形式;網絡新詞拓展了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 網絡新詞 語言 教育價值
一、網絡新詞概述
(一)網絡新詞的內涵
“網絡新詞”顧名思義是在網絡上流行并傳播開來的新詞語,起源于網民風趣智慧的大腦。這些詞語的傳播以網絡為主要渠道,向四周延生,深入我們的生活,從而對人們的所見所聞產生深遠影響。網絡新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新詞是指所有與網絡相關的語言,其指涉對象數量巨大,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增加。包含網絡技術用語與網絡文化詞語等,如“軟件”、“硬件”、“服務器”等就是網絡技術用語,它重于概念意義,輕于形式變化。狹義的網絡用語是指人們在網絡中進行交際溝通時所用的語言,它是一種靈活的語言,構詞新穎獨特,如“洪荒之力”、“葛優癱”、“老司機”等,表達往往別具一格,形式與概念皆有獨特之處。
狹義的網絡新詞主要有符號式、諧音式和字母式等類型。符號式網絡新詞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號組配表達含義?!氨容^常見的有‘(∩_∩)表示笑臉,現代版的‘象形文字,因其圖像和笑臉很相似。而字母‘T和下劃線‘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淚水從臉頰流下來的樣子。這類流行用語不但在網絡上普及,甚至在手機短信中也廣泛使用”[1]。諧音式網絡新詞有用數字代替文字的,如“520”表示我愛你,成為網聊簡潔、方便的流行用語;利用普通話諧音構詞,如“大蝦”表示大俠;也有將地方話轉為通用的新詞,如網友巧妙地將南寧小哥表達自己難受想哭的家鄉話用“藍瘦香菇”一詞表述。字母式網絡新詞完全由英文字母組成,如“MM”表示美媚;“BF”表示男朋友等,此類用語清晰明了地將漢字化為英文字母,并成為人們固定的用語習慣,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二)網絡新詞的特點
1.時代性強。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社會變遷,網絡新詞逐漸在時代變遷和發展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一些詞語經約定俗成后,便進入主流語言并廣為人傳,它們折射出的是時代背景下人們現存的生活狀況與精神訴求。網絡新詞在潛移默化中涉足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表達方式和社交方式上推陳出新,逐步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信息獲取方式,并在許多社會事件中決定了公共輿論導向,網絡新詞的內涵會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演變,在不斷修正和補充后成為熱點。如“屌絲”(嘲諷用語)、“白富美”(贊美人之詞)等對人進行分門別類的詞語之所以能席卷各大社交平臺,是因為其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能夠引領社會潮流。
2.文化多元化。網絡新詞是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產物,必然反映這個全球化的世界,這便決定了它的文化多元性。在網絡新詞中不僅有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點綴,而且因外來的文化因素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如“神馬都是浮云”中的“神馬”借用諧音“什么”的特點,“浮云”卻是出自《論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句子,指漂浮在天空的云彩,其意思是轉瞬即逝的東西,而將兩者統一起來即指“什么都不值一提”。由此可知,網絡新詞雖時尚新穎,卻蘊藏著我國傳統文化的身影。還有一些網絡新詞將外來文化囊括其中,愈發光彩,如“三克油”則是由英語詞組“Thank you”經網友調侃后形成的中文表達形式,網絡新詞多渠道的來源途徑,形成了網絡新詞的文化多元化。
二、網絡新詞產生的根源
(一)開放的世界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成為連接全球的一個媒介,世界正處于一個多元化、開放的格局之中。各個國家、民族有著自身的文化底蘊,盡管有各種通用官方用語,但很多情況下對同一事物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如今Facebook、QQ、Line等通用的社交軟件風靡全球,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軟件了解國外人、事、物的最新動態,或許因為人們不甘于語言的平庸、重復表達,想以一種標新立異的方式理解異域風情,因而各種創造性語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語言的多樣化為網絡新詞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我國近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與外界隔離開來,這種保守主義的做法在當時無疑使我國國民眼界遭蔽。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強與外界的聯系,積極參與世界組織,各國之間來往密切,于是各種外來詞語在本國語言界逐漸嶄露頭角,不僅沖擊了本民族的語言而且豐富了民族詞匯,出現了各種音譯詞或者意譯詞,這些詞語的出現正是新詞的衍生過程。
(二)情緒應激的產物
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速及激烈的競爭,人們要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毋庸置疑地使自己處于緊張的情緒中。人們可以借用一些奇思妙想的詞語充分展露自己被壓抑的那一面,用一些帶有五味陳雜情緒化的語言宣泄平日里淤積的一些不能表達的情感,從而使得身心輕松和精神愉悅,新詞便是人們應激反應的產物。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人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情緒跟心情、氣質、性格和性情有關,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影響著人的喜、怒、哀、樂。人們在各種情緒的交互作用下,便會產生應激的反應。應激的心理反應包括認知、情緒、行為反應,這些反應在人們的頭腦中經過一定加工處理后,便會以語言方式表達出來,即人們構造的創造性詞語——新詞,如同一面明鏡,反映著自己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三)語言表達的需要
語言表達的需要是新詞產生的直接原因。語言能折射社會生活的變化,透視著社會的改革與變遷。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原有陳舊的詞語已無法滿足現實的發展需要,無法與如今政治、經濟、生活等接軌,新的表達詞匯亟待涌現?!耙罁袊ヂ摼W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簡明扼要地顯示出20至29歲是擁有最高網民的年齡組,與2015年底相比,10歲以下兒童群體與40歲以上中高齡群體占比均有所增長(如圖)。中國網民年齡結構的年輕化走向使具有新鮮、個性特征的網絡新詞匯源源不斷地創生開來”[2]。endprint
之所以說中國網民年齡結構的年輕化會帶來生機勃勃的新詞力量,是因為這符合了年輕人的心理特質。年輕代表著青春與活力,充滿了無限想象與創新,年輕一代能夠掙脫以往故步自封的心理,力求創新。網絡新詞奪人眼球之處在于其“新”,代表著新穎、新鮮、新奇,年輕人具有強烈好奇心,對于這類能吸引自己眼球并符合其心理特點的新鮮事物,趨之若鶩也不足為奇。
(四)網絡環境的自由化
網絡虛擬空間中各色語言容易魚目混珠,主要源于現實社會環境的多元化。不同身份的網民上網后多以隱匿的身份加入一個聊天室或BBS,享受充分自由的話語權,因此得以放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受約束。在自由化的網絡新世界里,人們可以不受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由于網絡交流的自由與虛擬性,網友們可以共同探討感興趣的話題,并創造性地使用詞匯表達內心所想,在這樣的交流場所中,既可以滿足人們情感的需求,又迎來了混雜的信息。
三、網絡新詞的教育價值
網絡新詞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多地得以使用,從而對教育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網路新詞密切了教育與生活的聯系
1.網絡新詞能夠讓教育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關聯。網絡新詞通常較為簡略、便捷、通俗易懂,寥寥幾筆便可將意思充分勾勒、表達清楚,為學生掌握最新信息潮流創造了契機。此外,網絡新詞的隨意性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激發了學生創造性造詞的靈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學生通過網絡新詞,將內心微妙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豐富了學生語言表達的方法手段,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一些學生認為一本正經地遵從常規詞語的構詞法,并循規蹈矩地將其使用在特定語境中,未免過于呆板。而有滋有味的生活是需要通過創造樂趣實現的,當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惟妙惟肖的網絡新詞符號,會由衷地認同如此有創意的語言文化,并不斷拓展網絡新詞,這也是網絡新詞在學生生活世界中膾炙人口的原因。實際上,學生所學習的課本知識是以客觀事實的形式呈現的,雖擺脫了主觀性的思考方式,但仍無法確切地拉近學生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學生的生活并不只有客觀事實這一單一方面,還涉及廣泛的實際意義問題。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的網絡新詞是基于生活事實衍生的語言形態,在生活事實中生長、演變,因而在教育過程中以一種更開放、廣闊的姿態理解網絡新詞的事實模樣,將有助于平衡學生知識學習與實踐生活的關系。
2.網絡新詞能夠讓教育與社會生活相關聯。網絡新詞作為一種新新詞匯現象,反映了社會大眾在特定時期里普遍關注的新鮮事物與問題,匯集了社會的熱點問題。新詞在“自媒體”時代里,通過各類網上平臺展現其自身魅力,是社會大眾積極融入網絡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生活的必然產物。網絡新詞作為一種社會性語言,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生活現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們在使用新詞的同時,不斷對自身價值與生活方式等進行回顧與反思,網絡新詞將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具體化,將時代特征活靈活現地演繹出來,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而更新。比如,現在年輕人喜歡把“無語”、“糾結”等詞作為口頭禪掛在嘴邊,“暗含著當代青年在學業、事業、愛情等方面存在的困惑”[3]。從最近幾年語言文字規范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社發布的年度網絡用語也可得到很好的印證。2015年的網絡新詞是“顏值”、“寶寶”、“腦洞大開”、“任性”等;2016年的網絡新詞是“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葛優躺”等;2017年的網絡新詞是“老司機”、“照騙”、“皮皮蝦我們走”等,每一年都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網絡新詞誕生,貼近社會生活。學校中教師如果能夠多運用具有正面價值的網絡新詞實施教育教學,無疑就會讓教育教學更貼近社會生活。
(二)網絡新詞豐富了教育教學內容
網絡新詞并沒有完整系統的語言體系,只是作為一種語言現象豐富了教育教學內容。社會語言學專家陳原曾闡述:“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和激變時,語言作為社會現象,同時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最開始、最顯著的變化是在詞匯上顯現。因此,網絡新詞的研究和學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新詞,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網絡新詞的趣味性、個性化的鮮明特色性,是教育教學的創新性補充,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地引入網絡新詞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應該遵循教育學原則。一是根據教學內容的契合性,引入相關性的網絡新詞。地方性特色的“木有”、“偶”、“吾系”等詞和有閩南文化背景的對象具有較高契合感。計算機方向的教學對象對“極客”(Geek,具有高超電腦能力的人)、“威客”(Witkey,憑借自己的能力在互聯網上幫助別人而獲得報酬的人)和“白帽子”(正面的黑客,以識別安全漏洞,完善網絡安全為行為目標的人)等網絡新詞具有很強的理解能力。二是根據網絡新詞的特點,適當地引入趣味詼諧、形象生動的網絡新詞。三是根據教學對象的年齡、文化背景和教學課時等條件,針對性地適度引入網絡新詞的內容。
(三)網絡新詞趣化了教育教學形式
和傳統漢語詞匯相比,網絡新詞具有簡潔、趣味、鮮活、形象的特點,是網絡行為產生的智慧性創造,把網絡新詞引入教學內容,將趣化教育教學形式。網絡新詞都是教學對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網絡行為的產物,適當地引入,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把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熟知的生活事物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教學對象的學習興趣。網絡新詞作為一種新穎的詞匯,有別于傳統漢語詞匯,適度地引入教學,可以使教學更加情景化、多元化,激發教學對象的學習熱情。相應地創設適當的網絡新詞問題,達到激發教學對象的創新思維的目的。以網絡新詞為背景,適當地加強多媒體教學,豐富和趣化教育教學形式。
(四)網絡新詞拓展了價值觀教育
網絡新詞是基于人們言論自由的權利下形成的語言形態,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折射了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如果教育中能夠以網絡新詞為學習情景,就有助于學生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1.用積極的校園網絡新詞傳遞正能量,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巴ㄟ^創造、傳播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新詞,主動出擊、隨機應變,創造融科學、思想、實效、整體化的校園網絡新詞,以抗衡愚昧、膚淺、落后、零散式的校園網絡新詞,進而在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網絡陣營中占領一席之地。網絡作為社交媒體具有一定的虛擬性,然而網絡上也有對真實事件的客觀描述,由此可知,網絡是人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4]。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積極發現學生的真善美,并將其發布到校園網絡平臺上,將校園網絡新詞傳播的主動權掌握在教育者手中,并傳遞校園正能量,引領學生確定正確的價值觀。
2.通過網絡新詞,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價值觀教育。網絡新詞反映了網友對現實問題的看法,教育者可通過了解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絡新詞把握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發揮教育的最優效果。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網絡新詞潛藏的價值觀取向,把握教育主動權,并及時糾正學生偏離正軌的價值觀,在長期教育工作中摸索網絡新詞與價值觀教育相聯系的規律,防患于未然,以強有力的措施應對網絡新詞潛藏著的負面效應。
3.教育者積極參與網絡社交。了解學生最好的辦法是設法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參與學生的社交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關系,即教育者可通過參與網絡社交的形式,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現有的價值觀現狀與發展動向,同時靈活運用網絡新詞,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無形之中將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
參考文獻:
[1]顧源.社會學視野下的網絡流行語分析[J].理論界,2009(2):142-143.
[2]王鳳枝.中國網民結構:仍然以年輕和中等學歷為主[EB/OL].http://tech.163.com/16/0803/11/BTHSNFP500097U7R. html,2016-08-03.
[3]桂洋.自媒體網絡熱詞折射社會熱點的民意特征[N].河北日報,2015-6-24(3).
[4]王敬.校園網絡流行語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9):109-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