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清波
【摘要】本文論述詞語教學的“三個走向”,即從雜亂走向有序、從解意走向會意、從積累走向運用,讓學生從詞語學習中掌握學段特點,開掘出詞語的豐富意蘊,并在實踐中有效運用詞語,形成學習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三個走向 詞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026-02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連句、成段、謀篇的紐帶。長期以來,不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關注文章的思想性、情感性、人文性,而對于詞語教學的關注度較低,仍停留在會讀、會寫、會造句的機械教學模式上。筆者結合教學北師大版語文實驗教科書的實踐,對詞語教學進行了探索,認為只有厘清“三個走向”,才能撥開詞語教學的重重迷霧。
一、凸顯學段特點,從雜亂走向有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三個學段的詞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從語文新課標對小學三個學段詞語教學的要求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學段要求以“了解”為主;第二學段在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達到“理解”層面;第三學段在前兩個學段的基礎上,發展到“推想、辨別、體會”的程度。可見,隨著年段的遞增,詞語教學所承載的內涵及其發揮的功效不斷豐厚,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
為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新課標對詞語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既注意到各個學段的區別,又要在聯系中發展和提高。教師只有循序漸進,把握住各個學段的明確教學要求,實施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有效教學,進行有序的詞語教學訓練,才能避免詞語教學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雜亂境地。
二、開掘豐富意蘊,從解義走向會意
任何詞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動有效的詞語教學應當講究策略,教師充分利用比較辨析、移情體驗、反復涵詠等方法,讓詞語學習從單純的理解詞意中剝離出來,走向對詞語豐富意趣、意蘊的體會,走進廣闊的詞語教學世界。
(一)比較辨析,感悟表達
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中,“比較”是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詞語學習還需經歷比較的過程。四年級上冊《毽子里的銅錢》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描寫烤山薯老人的句子:“他卻把烤山薯塞進我的口袋里,向我笑著擺擺手,提著烘缸走了。”句中的“塞進”一詞是理解文本的關鍵。針對體會“塞進”一詞的妙處,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辨析的方式理解詞語:“塞進”一詞可以換成哪些詞?(放進)為什么不用“放進”,偏偏用“塞進”呢?由此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比較、辨析,學生逐漸明白“放”與“拿”展示出人物動作較小,主觀意愿不強,而用“塞”字體現出老人是十分真誠地要給“我”烤山薯,老人的內心很善良,一個“塞”字便把老人的形象刻畫出來了。此時,學生對于“塞進”這個詞的意蘊就能輕松地體會,也能夠準確地掌握住了詞義。
(二)移情體驗,水到渠成
教師在詞語教學中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是非常有必要的。“移情體驗”就是讓學生在走進文本、感知詞語的過程中,積極地把生活體驗聯系到詞語學習中來,獲得情感共鳴和美的享受。在二年級下冊《雨后》一文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回憶自己在雨后的操場上玩耍的經歷,然后在多媒體課件的視覺支持下,融入詩歌中雨后的廣場,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使勁地踩著水”的快樂和“通紅歡喜的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的那份兒童的情趣。此時,由于加入了自身充分的自我生活體驗,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僅僅是一個詞(如興奮、驕傲),而是一幅快樂和諧的畫面,而“興奮、驕傲”這兩個詞語也順勢在學生的心里“扎根”。
(三)反復涵詠,體悟意蘊
詞語教學是離不開具體語境的,兩者的關系好比魚與水。只有在語境中反復涵詠,學生才能走進文本,獲取豐富的認知,激發情感共鳴,如魚得水;反之,則水竭魚枯鱗。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圓圓的沙粒》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查找詞典,理解了“坦然”的意思是“形容心里平靜,沒有顧慮的樣子”后,還進行了如下教學。
(幻燈片出示“美麗的陽光”圖片)
師:孩子們,你們瞧,這就是沙粒們最喜歡的陽光了,在沙灘上享受著日光浴是多么舒服呀!可是……(幻燈片展示一片黑暗),你能體會到圓圓的沙粒內心的那份“坦然”嗎?
生1:圓圓的沙粒也喜歡陽光,但是想到自己是要變成珍珠的,它就可以接受沒有陽光的生活了。
生2:它一心想要變成珍珠,沒有陽光也不能阻止它。
(幻燈片出示“奇妙的海景”圖片)
師:孩子們,平日里最奇妙的海景,你看呀,多么熱鬧的場面,那曾是它的樂園。可是……(幻燈片展示一片黑暗),假如,你就是那顆圓圓的沙粒,你每天生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世界里,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生3(眉頭緊鎖):黑暗好可怕呀,我要在這里待多少年呢?不,我不會害怕的,我要努力成為一顆珍珠!
(幻燈片播放“滾滾的濤聲”音頻)
師:你聽,多么動聽的海浪聲啊!還能聽到陣陣海鷗的鳴叫呢!可是……(聲音戛然而止)在蚌殼里,你再也聽不到這么美妙的聲音了,你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
生4:多么美妙的海浪聲呀,真的很好聽。雖然我再也聽不到了,但是為了變成一顆珍珠,我愿意!
上述詞語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反復想象圓圓的沙粒在蚌殼中生活的情境,學生對“坦然”一詞的理解與感受逐步由表層深入內里,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四)情境朗讀,激活感受
要讓學生把詞語讀出韻味來,就需要教師運用語境因素,通過營造出恰當的情境,逐步把學生帶入文本體驗之中,不斷激活感受,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效果。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浙江潮》一課時,有一位老師先讓學生聽寫二組詞語:白浪翻滾、浩浩蕩蕩、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風號浪吼;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沸騰、驚心動魄,然后在分別詞語前面加上“潮水”“人們”來讀,使得這些詞語回歸文本,有了畫面感,學生自然而然讀得聲情并茂,也為整個閱讀教學奠定了情感基調。
三、搭建實踐平臺,從積累走向運用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指向“語言文字運用”。學生學習詞語,從基本“了解”詞語,到“理解”詞語的思考內化后,更應該走向言語表達的外化。在教學詞語時,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設計“語用”練習,使詞語實現最大限度地增值。有的詞語包含著語言規律,學生學習詞語后要學會舉一反三,在實踐中形成語言技能。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不懂就問》一文中,學習了“一字不錯”后,教師借助該詞讓學生學習說一說“一×不×”的詞語,引導學生積累同樣格式的詞語,如一聲不吭、一絲不茍等。這樣以新詞帶舊詞,以舊詞反芻新詞,二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新詞語。如六年級下冊《城市的標識》一課中,有許多優美的詞語,如蔚為壯觀、婀娜苗條、挺拔蒼勁、玲瓏精致、擁擠熙攘、千姿百態等。教師設計詞語填空題:秋高氣爽的季節里,泉州森林公園人群( )。走進公園,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兩旁( )的大樹,像衛兵堅守在崗位上。公園里美景眾多,甚是( )。這其中,最吸引我的,當然是那池水中的荷花,有的( ),有的( ),猶如( )的少女。森林公園真是游玩的好去處!語文的外延是廣闊的生活空間,教師充分借助教材這個例子,啟發學生以想象拓展的方式去進一步豐富詞語內涵,從而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教學六年級上冊《荷塘舊事》一文時,教師可以出示兩組詞語:“月朗風清、浮光躍金、晶瑩、點綴”,“喧鬧、氣喘吁吁、昏昏欲睡、鬧得慌、哈哈大笑、滿不在乎、不可名狀”,引導學生選用其中的一組,或聯系生活中的公園、校園等場景來描寫事物景象,或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小練筆。學生利用文本中的詞語獲得表達和運用的機會,使其成為思維學習中的一部分,并逐步鮮活起來。
總之,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建立起詞的準確概念,把握住“三個走向”層層深入教學思維,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訓練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詞語知識的理解、強化和運用。
(責編 楊 春)endprint